让市场主体敢于作为积极作为
市场主体作为经济的力量载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恢复基础还不牢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广大市场主体接续努力、积极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在经济恢复的重要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上,这是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能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和提振信心的必然选择。
稳市场主体就是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国企、民企和外企敢于作为、积极作为。
“敢干”需聚焦主责主业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强化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物质基础的需要,也是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扩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整合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有企业要通过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好“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
让国有企业敢干,需要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的干事创业环境。要聚焦主责主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对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加大布局力度。同时,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此外,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敢闯”需紧盯市场需求
民营经济是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民营企业要利用自身机制灵活、市场应变力强的特点,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及趋势,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持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让民营企业敢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给予民营企业充分的产权保护、必要的试错容错空间及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对待,让民营经济迸发出创新创造活力。要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和核心技术,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还可在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研究制定民营企业分行业、分领域、分业务市场准入具体路径和办法,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此外,还要着力解决融资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提升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力,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敢投”需优化投资结构
外资企业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和纽带。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贡献了全国六分之一的税收和五分之二的进出口,这充分说明外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外资企业能够带来比较先进的技术、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等,在优化国内市场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助力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也使外资企业获得了较好发展,中国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的主要市场。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外资企业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外资企业敢投,要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格局面临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稳住外贸外资,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拓展开放空间。2022年1月至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233.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4%,折合1123.5亿美元,增长21.8%。外资企业积极扩大在华投资,充分体现了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我们要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产业领域,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要稳定投资预期,搭建更多开放平台,加大投资促进力度,不断优化外资外贸企业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能动性,让市场主体敢于作为、积极作为,离不开好的政策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一是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主体平等对待。
二是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及时修订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
三是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要坚持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注重对企业和企业家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权益的全面保护。以法治架起发展的“防护网”、竖起“边界线”、托起“公平秤”,提升市场主体安全感,护航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