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千里大运河 清流焕新颜

本报记者 吉蕾蕾

千里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

4月28日,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承载着无数繁华盛景的京杭大运河开启了保护、传承、利用的新篇章。

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水利部将持续推进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贯通补水工作,力争每年实现一次全线贯通,并逐步延长全线贯通时间,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京杭大运河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目标。

迎来世纪复苏

夜幕降临,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奥体公园的2号码头,汽笛长鸣,“拥军号”游船缓缓起航。碧波荡漾的北运河,东岸垂柳枝繁叶茂,西岸商务楼宇鳞次栉比,美不胜收。

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流经河北香河,入天津汇入海河,在北京境内长约41.9公里。北运河位于“九河末梢”,承担着北京城区90%的排水任务。尽管常年有水,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北运河的水质逐渐恶化,甚至一度处于劣Ⅴ类。

进入本世纪后,北运河打响了“还清战”,尤其近10年来变化更加明显。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水环境管理科负责人王子龙介绍,自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3个“三年治污行动”,北运河沿线排污口逐步关停,削减入河污染源。同时,还对河道进行了绿化景观提升,特别是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北运河管理处与通州区水务局联动,一方面持续加强黑臭水体及污水直排治理、管理;另一方面开展河道巡视,巩固整治成果。

北运河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是京杭大运河迎来世纪复苏的一个缩影。“上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保护与地下水管理处处长黄利群告诉记者,为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综合效益,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的生机与活力,今年4月14日起,水利部统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汩汩清水奔涌北上。200公里外,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黄利群表示,此次贯通补水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补水期间,置换天津静海区、滨海新区及河北沧州、衡水等市70多万亩耕地的地下灌溉用水;二是地下水水位较去年同期保持稳定或有回升,补水水源路径河道以及衡水湖水面面积增加12.4平方公里,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改善;三是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全线水流贯通,为实现“十四五”期间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激发经济活力

让大运河重现往日盛景,是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的期盼。如今,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成为一条“有水的河”,运河有了水就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带来了更多鲜活素材和场景,为大运河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航运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功能。6月24日,随着来自北京通州、河北香河的游船沿北运河航道相向驶过进出北京的门户船闸,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这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跨省际航道,第一次出现跨省际水上旅游运输。

近年来,黄河以北河段的航运能力也在逐步恢复。天津市提出,“十四五”期间,推进北运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实施北运河橡胶坝、船闸等工程,中心城区桃花堤景区—大悲院码头区段、武清区南蔡村镇—筐儿港水利枢纽段2段河道实现旅游通航,并具备与河北通航的条件。山东省计划,2025年前以聊城、德州段为重点,科学实施必要的航道疏浚、边坡护岸处理、碍航设施改造等,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用水,稳妥推进适宜河段通航,优先实现旅游通航。

在黄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万船云集的“黄金航道”。数据显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年货运量达4.9亿吨,占大运河全线80%,占江苏内河航运货运量的60%,相比公路和铁路可节约燃料70万吨。

与此同时,运河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比如,江苏省印发了《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预计到 2025年,江苏将沿运河建成1个至2个彰显大运河文化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2个左右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及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再如,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杭州的一些工业遗存摇身成为博物馆、文创园区。曾经的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经过厂房改造变身为创意产业园,入驻文创企业110家。

“通过补水修复大运河生态环境,恢复带动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增强大运河管护能力,逐步恢复和提升大运河的各项功能,推动改善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助推大运河文化焕发活力。”黄利群说。

恢复生态廊道

重塑京杭大运河,不仅要将它变成“有水的河”,还要将它变成美丽的河。

2019年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将大运河建设成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编制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生态空间布局基本稳定,核心监控区内不符合规划和生态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劣Ⅴ类水体大幅削减。

“推动京杭大运河实现基本有水、全年有水,其根本在于多水源的优化统筹和科学调度,其困难也在于此。”黄利群分析说,在各补水水源来水条件较好的前提下,要兼顾区域生活、生态、生产用水需求,外调水还要兼顾调水区和受水区用水需求,考虑供水价格影响等,要做到补水水量精确预测,供需水账精打细算,协同调度科学精细。

黄利群表示,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京杭大运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持之以恒开展补水。根据水资源条件,每年制定贯通补水行动计划,要把为大运河补水作为相关水源的保障任务,优化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力争每年都实现一次全线水流贯通,并尽可能延长全线贯通的时间,确保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的2025年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的目标。

另一方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要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引水、长期有水,必须依靠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建设。要按照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使南水北调东线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同时,复流更要长流,保护治理要久久为功。“十四五”期间,京杭大运河要实现主要河段基本有水目标,就要认真研究解决补水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要研究完善多水源的优化配置调度,以及与各种水源相对应的水价机制,这也是今后长期补水必须解决的问题。

2022-10-07 本报记者 吉蕾蕾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1926.html 1 <p> 千里大运河 清流焕新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