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江河湖泊变了样

本报记者 吉蕾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引领下,社会各界关注治水、聚力治水、科学治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要事,我国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到引江补汉、滇中引水、引江济淮工程,再到贵州夹岩、西藏拉洛等大型水库……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一条条灌溉渠道密布田野,一个个水源工程跨越南北、互济东西,构筑起“四横三纵”的新水网。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10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防洪抗旱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高温少雨,来水偏枯,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严重的夏秋连旱。其中,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61米至7.34米,干流宜昌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历史同期最低。

经过科学论证,水利部继8月中旬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为下游累计补水35.7亿立方米后,9月12日,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再次启动。“新一轮行动计划为下游补水17.8亿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说,在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同时,重点保障旱区356座大中型灌区及1460万亩中稻、晚稻灌溉用水需求。

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是抗旱的有效手段,也是防御洪涝灾害的关键措施。10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成功战胜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严重洪涝灾害。比如,去年以来,黑龙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黄河中下游发生历史性罕见秋汛、珠江流域北江发生历史罕见洪水,全国有8135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2252亿立方米,12个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减淹城镇3055个(次),减淹耕地3948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164万人。

“近年来,我国干旱和洪涝灾害多发、重发,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在防汛抗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具体来看,在工程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的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与上一个10年相比,近10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由0.57%下降到0.31%,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姚文广说。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周尹村,村民周明月这些天总是悠闲地在玉米地里转悠,他随手扒开一个玉米皮,“看,粒粒饱满,壮粒到了顶,又是个丰收年”。

丰收年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周尹村、后于村等十几个村位于漳卫新河南岸,有耕地1500余亩。往年一到雨季,河水水位上升,周边村耕地无处排涝,旱季水位下降,浇地又是难题,看天吃饭成为沿河群众的难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庆云县实施农田基础水利设施改造工程,对县域内河湖涵洞进行改建,新建了水闸、泵站。“遇到雨季泄洪,涵闸关闭,有效避免了下游耕地遭遇洪灾;旱季涵闸从主干河提水灌溉农田,保障沿河农田丰收,昔日‘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庆云县水利局局长孙宝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力度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4%,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生产的经济作物占全国经济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

“粮食要稳产、高产,灌区的建设极为重要。”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投入约1500亿元用于灌区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业节水、灌溉用水效率显著提升,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升到2021年的0.568,年节水能力达480亿立方米;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现在的10.37亿亩。

保障农村供水、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事关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会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4%,比201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损害,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2014年3月,党中央专门就“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这几年,通过“节、控、换、补、管”等措施,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2018年同期相比回升了1.89米,深层承压水回升了4.65米。从地表的河流和湖泊来看,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均恢复了过流,白洋淀重现生机,断流干涸近百年的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今年也实现了全线过流贯通。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满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这项极具创新意义的制度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河湖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问题。

如今,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护。全国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湖长,省、市、县、乡四级设立了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90多万名。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湖重现生机,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湖。

水土流失治理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水利部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趋势。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2.04%。

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正在加快构建。

李国英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大力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全面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2-09-28 本报记者 吉蕾蕾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1609.html 1 <p> 江河湖泊变了样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