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
百年旧街迎新生
漫步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旧街的石板路上,就像行走在历史长廊中——岭南风的骑楼群、东西合璧的民居、熙熙攘攘的市民与非遗门店前的叫卖声一道,构成了岭南商贸与民俗的百年画卷。
作为珠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条地处斗门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积淀厚重,是传承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活的载体。今年,随着珠海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的展开,“绣花功夫”微改造为这条百年街区的新生奠定了基础。
“我们店历史超过130年,最初做陈皮生意,鼎盛时期创设了杂货、茶楼多个商号,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4代了。”斗门旧街胜兰号第4代传人陈瑞强说。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盛期,斗门旧街有商号200多家,喧嚣热闹,一些名店的货物还直销海内外。商贸往来运作中,商业观念也受到海外影响。因商贸而兴的斗门旧街,在建筑风格和街道设计上,也同样呈现着中西交融的特点。琉璃窗、青砖瓦房、立柱……缀满岭南元素、氤氲水乡气息的传统建筑,融汇东西文化,是斗门旧街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斗门旧街由外籍传教士、工程师嘉理慰规划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丁”字形街道和骑楼商铺,后又发展成为“工”字形街区,成为繁盛一时的商业中心。
民国时期,斗门墟内发生了一场大火,除胜兰号外其余店铺全部烧毁。此后,斗门旧街扩宽街道、重建店铺,有机融合东西方建筑艺术,成为岭南建筑史上的一个活标本。
如今,胜兰号仍保存着清朝同治年间新会名士题写的“胜兰”樟木牌匾、光绪年间的铺契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发的纸契等重要文物,这些都成为斗门区乃至珠海城市历史发展的珍贵文字记录。这些厚重的历史传承,让胜兰号和斗门旧街有着穿透时间的生命力。年近六旬的陈瑞强打算把老古董搬出来展示,做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客人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有文化传承,就会有生命力。”陈瑞强期待着。
时至今日,旧街遗留建筑的西洋格调、老店铺的特殊风韵都能让游客感受到超越时空的风情和韵味。2021年,旧街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有形文化遗产是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魂。“在斗门旧街骑楼中,有着特殊的彩画与灰塑。”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黎映宇说,斗门旧街每栋骑楼建筑都有彩画,这些连廊彩画之多和精美形成了斗门古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与周边城市骑楼街相比,斗门旧街建筑规模不算大,但特色鲜明,彩画构图精巧、中西合璧,并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彰显了斗门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
今年以来,斗门旧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恢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一期)项目已经完工,已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二期)工程落地,按照初步设计,工程将修复建筑105栋。老建筑从老旧到“有机更新”,为斗门旧街的新生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让沉寂的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起来?讲好旧街故事,充分挖掘斗门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斗门旧街的前世今生,为旧街每一个店铺理清脉络、弄清沿革;引入更多地方名小吃、特色手信,讲好旧街历史、店铺故事;植入斗门的非遗美食、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历史元素,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民宿一条街、非遗一条街、艺术一条街等,擦亮旧街文化品牌。
未来,在恢复传统旧街生产生活业态的基础上,斗门区还将参照旧街建筑风格打造文化街、小吃街、酒吧街等,将外围民房改造为民宿,融入文旅服务、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住宿休闲等,建设一个“文化+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平台,扩大旧街规模、延展旧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