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

把国产超声电机送上太空

本报记者 郭静原

他牵头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量子通信等高端装备领域。

他曾两次患癌,三次手术,九死一生仍心系科研进展。

他说,高端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要靠自己创造;希望我们永远年轻,多为国家作贡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在谈到为什么能取得众多科研成果的时候,赵淳生院士认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

胸怀报国情

超声电机是一种新型微特电机,利用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超声振动和摩擦耦合来转换能量。超声电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外投入商业应用,且在轿车电器、精密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彼时,由于技术垄断,我国尚未研制出自己的超声电机。

1992年,赵淳生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一次偶然的报告会为他敞开了超声电机科研之门。“报告会讲的是超声电机的发展和应用。”赵淳生敏锐地察觉到,超声电机在我国航天事业中也一定能发挥作用。于是,已经在激振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他决定改变方向,开始研究超声电机。

两年后,学有所成的赵淳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我学习知识是要为祖国服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回去。”赵淳生说。

没有启动经费,他就向系里借了1.5万元,买了一台计算机和一台简易打印机开始工作。带着一名博士后、一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他们在一个20平方米的房间里干了不到一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能够实际运转的超声电机。

对于科研初时的艰苦,赵淳生总是轻描淡写。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爱国。“我是党培养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我是个放牛砍柴的小孩,是党给我学习的机会,所以我要把知识学好,千方百计研发出好东西。”赵淳生说。

心系科研梦

对赵淳生来说,科研总有无限吸引力,常常一投入进去就忘记时间。回国后一个人生活的他,因为心里装着还未理清的科学问题,饭菜烧糊了才反应过来。一头扎进课题研究之中,加班到天亮更是常有的事儿。连续6年的忘我工作,让肺癌和胃癌接连缠上了他。

2000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赵淳生被诊断患上了肺癌,经过手术,右肺被整体切除。但没想到在术后2个月的一次复查中,他又被查出胃癌,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他经历了2次肿瘤切除手术和6次化疗。

躺在病床上的赵淳生,始终惦记着正在进行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他将资料偷偷藏在枕头底下,家人探病一走开,赵淳生便拿出资料开启病床上的“科研模式”:一只手打着吊针,一只手拿着资料。可最终还是“露了馅儿”,家人问他:“你到底是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赵淳生果断地回答:“我两个都要!”

就这样,第一次手术刚结束不久,赵淳生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密小型直线超声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申请报告。第二次手术后,他由妻子搀扶着每天坚持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由于身体难以支撑他在实验室工作,他干脆把实验设备搬到了家里。

坚持热爱,向阳而生。赵淳生不仅战胜了病魔,他主持完成的“新型超声电机技术”也于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5年末,67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奋斗创业路

一直惦记着“要搞中国人超声电机”的赵淳生,愿望终于实现。由他研发的超声电机,重量不到50克,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红外光谱仪系统精准“把门”,让光线进入的同时阻止污尘,我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第二个把超声电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20年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奔向月球,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一次,“嫦娥五号”对超声电机的精度和环境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赵淳生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可以用来控制光谱仪接收反射光谱镜面的方向和角度,助力探测器精准挖土。

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比起院士头衔,我更看重的是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赵淳生深知,研究超声电机的根本目的是应用,有应用、有市场,研究才有意义、有生命力。

这位老院士坚定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创业之路。即便经历了3次失败,2017年1月,赵淳生仍然坚持创建了南京航达超控科技有限公司。时隔3年后,该公司首次研发的“四超一特”超高性能超声电机实现应用。

“我一定把超声电机应用做到极致,我还要做出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要发展到国际上。”对于现在的赵淳生来说,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将超声电机产业化。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超声电机智能装配和测量生产线,要在南京生产出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占领国际市场。”赵淳生说。

赵淳生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赵淳生科技奖励基金”,坚持每年奖励优秀研究生。“我打算从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遴选优秀学生,逐渐扩大到航空学院乃至全校。以后奖励基金的钱多了,我还要将奖励范围扩大到全国。”

虽然已经年逾八旬,但赵淳生没有“颐养天年”的想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工作也是一种乐趣,只要生命不停止,我的工作就不停歇。”赵淳生爽朗地说。

2022-09-03 本报记者 郭静原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60369.html 1 <p> 把国产超声电机送上太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