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在国际经贸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记广州海关归类技术和国际事务青年专家丁林伟

本报记者 顾 阳

晚上10点,摘下耳麦,合上电脑,长达4个小时的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审议分委会线上会议终于告一段落。海关总署税收征管局(广州)关税技术处归类技术科副科长、一级主管丁林伟疲惫地揉了揉眼睛,与同事们又投入到对会议的复盘讨论中。工作13年来,这样的夜晚工作对丁林伟来说是常事。

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以下简称《协调制度》)是国际公认的统一商品编码体系,在国际贸易中意义重大。作为广州海关归类技术和国际事务青年专家,丁林伟曾多次代表中国海关参与海关商品归类国际规则的制定。

2009年7月,从中山大学药物分析学硕士毕业的丁林伟选择加入海关队伍,后被分配到全国海关商品归类中心广州分中心从事海关化验工作。海关化验工作是对进出口货物的属性、成分、含量、结构、品质、规格等进行检测分析,从而为海关的商品归类、估价、打击走私等业务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刚出校门的丁林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为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丁林伟白天泡在实验室,按照标准流程一遍遍做实验、比对差距,提高检测能力。下班后,他把十几斤重的《海关化验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等“大部头”背回宿舍,每天晚上用3个多小时钻研业务。短短3年,丁林伟完成了近2000宗送检样品的化验检测,积攒下5万余字的实验笔记,写下十几个笔记本的学习心得。这个刚从事海关化验工作的懵懂小伙,迅速成长为业务娴熟的技术专家。

2013年7月,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海关化验中心重庆海关化验中心挂牌成立,急需海关化验专业技术力量支援,丁林伟接到任务后,告别新婚2个月的妻子前往重庆援建。

那段时间的丁林伟夜以继日:白天反复做实验示范,从化验方法的确定、检测项目的选择、仪器设备的操作到检定证书的出具等每个环节,他都耐心演示、指导;晚上他将一天的工作记录进行整理,撰写各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留给重庆的同事们。一年后,丁林伟和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0万多字的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文件。

2014年,重庆海关化验中心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评审,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取得国家认可的海关检测实验室。

回到广州海关后,丁林伟被调往归类科室从事海关商品归类工作。新的岗位给他带来的是更大的舞台与挑战:《协调制度》规则研究与国际合作、国际关税政策研究、参与《协调制度》国际规则制定……这一项项艰巨的任务,都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

2018年,丁林伟首次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参加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审议分委会第55次会议。

此次会议是讨论2022年版《协调制度》修订的最后一次审议分委会,将审议中国海关所提出的5项议题,其中涉及无人机、通讯天线、汽车车窗等我国优势产品,对相关商品的出口具有重要意义。议题数量多、审议难度大、准备时间短,为确保议题顺利通过,丁林伟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议题准备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积极开展调研、讨论研究议题方案、准备参会应对技巧,反复推演审议流程,对会议的51项议题提出70余个应对方案。

会议召开时,准备充分的丁林伟内心坚定且满怀信心。他清楚地记得,关于我国提交的汽车车窗议题,世界海关组织秘书处给出了3种修订方案。参会国家多数代表支持前两种方案,但有一个国家代表坚持只能接受第三种方案,这个议题在会上极有可能陷入僵局。距离议题上会审议只剩下20个小时,丁林伟与国内团队研究对策,提出将第二种、第三种方案合并的建议,终于在会前争取到全部代表的认可。

“你的表现非常出色,祝贺你!”会议结束后,来自瑞典的审议分委会主席乌拉女士与丁林伟握手道别。

这次会议成功推动无人机、汽车车窗等5项我国优势产品在《协调制度》中单列编码、统一全球归类,使我国产品获得公平的贸易待遇。这也是我国在参与《协调制度》历次修订中,在单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议题数量最多的一次。

近年来,以丁林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中国海关人扛起《协调制度》国际合作的重任,深度参与《协调制度》商品分类目录审议,贡献中国方案、维护我国利益,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追随者逐步向参与者、引领者转变。在2022年版《协调制度》351组修订中,有45组由我国提出,占比达12.8%,创历史新高。

2022-08-13 本报记者 顾 阳

——记广州海关归类技术和国际事务青年专家丁林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9090.html 1 <p> 在国际经贸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