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轴线上感受京城芳华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这样形容北京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因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这条全世界最长也最壮观的中轴线,正通过实施保护腾退、环境整治等举措来再现风华。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快车道,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10月1日起施行。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指引,北京不断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修旧如旧传承传统文化

北京南二环,抬首就能看见巍峨的永定门城楼。这座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城楼,是明清时期从南部进出京城的通衢要道,堪称北京的“南大门”。

穿过城门,沿青砖御道前行,仿佛踏入历史长河。御道上的石材用料、铺设方式和道路尺度都按老规矩复原。石板上的凹槽由人工一条条凿出,体现“修旧如旧”的匠心。顺着城楼往南的一片开阔地带,如今的永定门城楼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遗产点,中轴线南段御道的打通,不仅提升了南中轴线的整体景观风貌和环境,更吸引市民走上中轴线,了解这条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历史上用来储存皇家耤田所产粮食的神仓,也将向公众亮出真容。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的先农坛,与天坛相望,是明清时期皇家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重要场所。2019年,先农坛耤田恢复耕种并向公众展示开放,再现耕耘与丰收的场景。

“为了恢复古建筑原始风貌,我们对院内非文物建筑进行腾退拆除。目前,先农坛区域的古建筑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正在进行中,保护规划面积近20万平方米。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先农坛将向公众进一步彰显我国的传统建筑和农耕文化。”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说。

站在正阳门箭楼上远眺,古老城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大气。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说,正阳门箭楼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进行修缮,最快有望于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在修缮过程中,本着最小干预原则,我们坚持采用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比如箭楼有些砖是600年前的城砖,但只要没有安全问题,我们都把它保留了下来。让大家看到真正的历史,也是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留历史档案。”关战修说。

与箭楼一街之隔,正阳门城楼也将启动修缮。这里拥有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活态文化遗产——北京雨燕。每逢春夏之际、晨昏之时,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悦耳鸣叫,红墙碧瓦、楼阁高台上雨燕争逐竞飞的情景,是古都北京一道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别致景观。

“北京市全面改善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状况与赋存环境,先后完成了对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钟鼓楼、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景山内一批重要文物建筑先后得到妥善修缮保护。”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凌明说。

建设城市文化新场景

傍晚,前门三里河畔,一个以“会馆有戏”为特色的前门演艺生态圈初现雏形。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里,绛州鼓乐《牛斗虎》、京剧与民乐《贵妃醉酒》、杂技与民乐《新十面埋伏》、民乐与舞蹈《春江花月夜》等经典名段一一唱响,让观众大饱眼福。

2021年10月,颜料会馆修缮完成,迎来首场演出,成为前门地区首个“有戏”的会馆。依托会馆资源,东城区自去年以来通过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会馆有戏”全面落地,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一批量身定制的演出,成为“大戏看北京”的新表达。

“会馆有戏”只是会馆资源活化利用的第一步。近日,北京东城区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作为北京首个聚焦会馆片区建设的创新政策,文件提出立足会馆特色,拓展活化利用途径、搭建地域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建设城市文化新场景,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离颜料会馆不远处,网红打卡地三里河公园也呈现出一番“水穿街巷”的美景。如今的小桥、流水、廊亭、人家,颇有水乡意境。当地居民不禁感慨:“三里河水绕前门,老北京味回来了,乡愁也找到了!”

三里河原本是北京南城的一条泄洪渠。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聚集于此,颇具江南水乡韵致。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加之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渐被填平以致最后消失。历时8个月的环境整治、房屋修缮和景观配套设施完善,2017年4月,三里河重见天日。

“在绿化上,三里河地区原生态的大树基本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几个湖心岛中间保留了原本居民院里上百年历史的香椿树。河边散落放置的石磨盘也都是修河时从地下挖出来的。拆下来的老砖、门墩、木材、石料都尽量保留下来。连游客脚下踩的石板,都是用老旧石料铺成的。”北京天街集团副总经理吴睿娜说,在复原三里河河道时,有的河道其实“拐了个弯”,刻意对文物进行了避让。

“北京中轴线及沿线重要文化遗产始终都是城市的中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功能。”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说,大家通过中轴线认识北京,认识了历史的北京和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继而展望北京的未来。

让中轴线文化“活”起来

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的北京钟鼓楼曾是明、清两代城市管理设施,为北京城报时600余年,也是7.8公里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代建筑。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敲两遍,总计刚好一零八声。”暮鼓晨钟,曾是老北京生活的集体记忆。随着2019年鼓楼展陈提升项目正式启动,如今的鼓楼已成为集知识性、互动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数字化展厅。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击鼓、撞钟等互动装置体验钟鼓楼的钟鼓之声,通过声音装置听一听曾经响彻在街头巷尾的老北京叫卖声,还可以通过沉浸影片了解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民俗与商贸。

如何让中轴线文物古建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北京文博单位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正阳门的文化典型代表北京雨燕,北大红楼的新青年系列文创,首都博物馆的“首伯牛”……一系列文创作品,将文物所蕴藏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赋予其更加现代化、年轻化的展示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近文物,感受历史。

带有忽必烈和白塔卡通形象的冰箱贴,微缩的泥塑妙应寺白塔……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的白塔寺文创空间内,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白塔寺管理处宣教部主任康蕾介绍,依托白塔IP,许多文创产品长期处于热销状态。

“比如,一款纯手工打造的白塔泥塑冰箱贴成为爆款,其制作工艺严格按照‘北京彩塑’全套非遗工序流程,每座白塔背后都刻有唯一的制作编号,自上市以来基本上都要预订。”康蕾说,白塔寺文创已推出10多个品类20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灵感或取自馆藏文物,或源于历史故事,深受游客喜爱。

通过文创产品,北京的古老文化融入市民的当代生活。近年来,为让更多人感受“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北京重点加强中轴线遗产展示利用,特别是探索与新技术结合,在老城保护、文物活化利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讲好中轴线的“新”故事。如前门大街推动传统老字号商业升级,突出老字号“氛围感”和“体验感”;四联美发博物馆、盛锡福帽子博物馆等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让游客在满足新奇趣味中感受京味老字号的情怀;南晓顺胡同则围绕“书店”塑造鲜活的文化现场,以“文化IP+场景植入+沉浸式互动体验”的文化主题街区让到访者感受到了书香魅力。

“我们正在研究将中轴线的历史与时尚消费有机结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知识、把握文化。”关战修表示,未来,紧邻中轴线的前门商圈将承载更多文化功能,体现文旅融合和科技沉浸体验等元素,多维度展示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

2022-08-13 本报记者 韩秉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9077.html 1 <p> 中轴线上感受京城芳华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