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朱建明

抢抓“后冬奥”契机,推动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生态环保、安全规范,构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冰雪经济体系。

近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之帆”冰球馆经过赛后改造恢复,已开启试运营。预计今年年底前,国家体育馆主场馆也将向社会公众开放。我国冰雪经济抢抓“后冬奥”契机,继续呈现“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的良好态势。《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下一步,推动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创新驱动、示范引领,生态环保、安全规范,构建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冰雪经济体系。

一是要下好统筹规划一盘棋。制定国家、省市级层面冰雪经济发展规划,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明确发展重点,防止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坚持高层次推进,按照分类、特色、差异化原则,立足南北地域不同资源和特点,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破除发展冰雪产业就是上马冰雪场地建设项目的局限思维,有序布局不同时期冰雪产业发展重点。短期以探索商业模式和培育消费群体为核心,主攻场地建设、冰雪培训和冰雪装备升级,提升冰雪运动渗透率;中长期重在构建多元化的冰雪产业体系,打造冰雪赛事平台、发展冰雪装备产业,推动冰雪旅游发展。

二是要打通科技创新一条链。冰雪装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壁垒厚、制造门槛高,其发展水平往往决定整个冰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造雪机、压雪车等冰雪场地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尽管已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装备制造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坚持全领域推进,促进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加强冰雪服装、冰雪器材等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填补更多行业空白。坚持全过程融合,支持冰雪装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建设冰雪技术重点实验室、冰雪科技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形成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全方位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全球顶尖冰雪科技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三是要构建群众参与一张网。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要让冰雪运动走出小众冷门现状,提升冰雪运动普及程度,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体育赛事活动,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层级联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开展各类冰雪体育培训活动,启动校园冰雪运动联赛,构建专业培养和大众普及相结合的冰雪教育体系。推动冰雪运动进社区,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冰雪活动、指导冰雪技能等方面的作用,为群众科普冰雪运动知识。

四是要划出法治保障一条底线。冰雪运动社会影响大、参与人员多,必须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其有序健康发展。应明确准入基线,建立健全登记备案、环境保护等制度机制,持续完善项目规划选址、设施设备、安全卫生、人员资质等指标设置和行业指南,构建冰雪场馆、冰雪装备标准规范体系。划出监管红线,重视加强冰雪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鼓励企业创新,杜绝侵权行为;建立冰雪服务质量督查制度,压实各级部门冰雪活动监管责任。守住安全底线,完善冰雪活动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搭建多部门联动的冰雪活动安全预警、应急救援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冰雪活动安全责任惩戒机制,对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市场主体按照规定列入失信主体名单,实施信用监管,确保冰雪产业安全发展。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体育法学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2-07-23 朱建明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8016.html 1 <p> “冷资源”释放“热效应”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