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债券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李迅雷 周 岳

长期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是驱动外资买债的核心动力。未来,随着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债券市场将变得更加成熟。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落地,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均基本完成了投资机构、渠道、额度、品种以及资金汇出限制等方面的逐步放开。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较2012年末增长了4.3倍。其中,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为3.74万亿元,占比2.7%,债市对外开放成果斐然。

2002年以来,债市对外开放先后经历三个阶段。从2002年至2009年,境外机构跨境债券投资刚刚起步,基本上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额度有限;从2010年至2014年,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境外央行、货币当局等机构开放,投资渠道更为丰富;2015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准入条件,如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特别是2017年7月“债券通”中的“北向通”落地,掀开了外资买债的新篇章。

在“债券通”推出前,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投模式。“债券通”克服了境内外市场制度的差异性,在交易环节实现了境外债券交易平台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连接;在结算环节实现了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与境内中央结算公司及上海清算所的对接。“债券通”为境外机构提供“一点接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途径,同时满足了内地债券市场的主场原则和监管要求。5年来,“债券通”已经发展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主流渠道。截至今年5月末,共有1038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随着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便利化,境外投资者类型逐步多元化。

长期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是驱动外资买债的核心动力。从交易层面看,外资买债节奏可能受到中美利差、人民币汇率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汇率走弱,境外机构持债规模逐渐下降。不过,外部因素对境内债券市场开放的阻碍有限。如果观察实际利率,由于美国目前通胀高企,中美利差仍处于较高水平。作为全球投资者多元化投资的良好工具,人民币债券占国际储备在未来5年若有一定比例的提升,意味着会有不少中长期资金进入我国债券市场。

当然,在我国债市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比如我国主权债券的全球持有量约为7%,与其他重要货币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再如,境外机构主要持有国债和证金债,由于不熟悉境内信用评级体系,信用债市场外资占比较低,同时境内信用债尚未被纳入全球指数。此外,境外投资者比较关注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但缺少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未来,随着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信用体系改革、对冲工具创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及全国推动债券市场由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我国债券市场将变得更加成熟。

(作者均系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

2022-07-21 李迅雷 周 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7885.html 1 <p> 推动债券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