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进入市场

杨开新

近日,陕西省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和产业技术细分领域,启动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每年支持建设5至10家。计划到2025年,省级中试基地达到30家以上,基本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形成各具特色、行业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服务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仍需持续探索、多方发力。从一个好点子到一件新产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前期研究、小试、中试、量产等许多环节。万事俱备方能一路畅通,任何环节卡壳都易导致止步不前。所谓中试基地,就是实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主要目的是打通从成果到样品、产品的通道。

然而各个环节面临的情况各有不同。国家对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源打基础、利长远,从源头形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市场资本也持续关注创新应用,对于经过验证、崭露头角的创新企业和创新成果不吝资源。相对于一头一尾,部分中间环节则有些尴尬,既非常重要,又因为风险大、投入大而缺乏足够的支撑。因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困难重重,一些科研成果难逃躺在抽屉里“慢慢老去”的命运。

现在,各地都把科技资源当作最大资源、最大优势,就需要进一步破解这些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例如,陕西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着力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布局建设省级中试基地就是一个重要抓手。

建设中试基地,应该既注重共性又注重个性。一方面,要针对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中试研究与开发,有效发挥设施、设备、场地等作用,着力提升中试熟化能力、培育中试人才队伍、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两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初创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情况加以扶持,做好细化服务。

建设中试基地,还应搭好台而不唱“独角戏”。相关部门不必大包大揽,应调动和发挥好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依托并盘活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等优质创新资源,实现市场化运作。并且要结合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时效性和成功率,瞄准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让离开抽屉的科研成果“鲤鱼跃龙门”,成为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明日之星。

2022-06-29 杨开新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6388.html 1 <p> 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进入市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