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更多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
回购向来被视作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有力印证。此举既能向市场传达企业业绩稳健、现金流充裕、价值低估等多重信息,也能引导市场预期、激活市场交投、增强公司股本韧性。当前,参与回购的上市公司应该更多一些,同时乐见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拥抱注销式回购,主动为股本“瘦身”。
近段时间,A股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逐渐升温。同花顺数据显示,自5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近80家公司发布回购方案,拟回购总金额逾100亿元。
作为资本市场最具流量的话题之一,回购向来被视作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有力印证。尤其是在公司股价低迷之际,企业要向投资者表明发展信心,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掏出真金白银购买自己的股票来得直接。此举既能向市场传达企业业绩稳健、现金流充裕、价值低估等多重信息,也能引导市场预期、激活市场交投、增强公司股本韧性,可以说一举多得。
回购的股票一般有两种归宿:一是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二是直接注销。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大多数上市公司更青睐前者。例如,比亚迪近日发布公告称,拟回购不超过18.5亿元、不低于18亿元的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这有助于将公司发展与员工切身利益绑定在一起,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上市公司经营活力。
但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少。一个关键点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授予价格一般低于市场成交价,表面是由上市公司埋单,实际上是所有股东掏钱,这就存在如何平衡好股东和员工利益的问题。此前,多个上市公司就因为频繁大手笔、大折扣地将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被投资者质疑“慷股东之慨造福员工”“拿股东的钱给高管发奖金”等,引起舆论危机。
相比之下,通过注销股份来回馈全体股东,则显得更加真心实意,正向拉动作用也更持续长久。逻辑很简单,上市公司将回购的股份注销,公司总股本减少,在当期利润既定的情况下,每股收益随之提高,无形中也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含金量,企业投资价值得以彰显。可以说,“回购+注销”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分红,即以非现金的方式向全体股东输送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的诉求也相当强烈,在交易所互动平台上,追问“公司为什么不实施注销式回购”已成为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在国际成熟市场,注销式回购也是更为流行的做法。
注销式回购有万般好,为何上市公司却热情不高?这是因为,作为营利性主体,上市公司天然倾向于做大企业规模,热衷于通过股本扩张来“吸金”。在有些公司看来,花大价钱购买自身股票却白白注销掉,既不能让大股东分得现金红利,也不能直接造福员工,短期来看似乎不太划算,自然也就动力不足。但上市公司要明白的是,与铺摊子相比,提升盈利能力以回报投资者才是“多个0前面最重要的1”,也是上市公司身为公众公司的初心使命所在。
上市公司是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喊话,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回购,以稳定股价、反哺股东。不过要充分激发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的热情,未来还需考虑一定的政策激励措施,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并用于注销的,申请再融资时可以适当放宽条件,在公司发债方面予以支持等,从而鼓励上市公司放眼长远,优化投资者回报机制。
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有所加剧,不少上市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企业及时出手回购股份,积极有力“护盘”,无论是用作注销还是股权激励,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甚至回购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参与的上市公司应该更多一些。也期待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乐意拥抱注销式回购,主动进行股本“瘦身”,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振投资者信心,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