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本报记者 曾金华 郭子源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精准发力,对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发挥突出作用。目前,正在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抓紧谋划、适时实施增量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锚定关键环节

聚焦稳就业、稳投资、稳市场主体、稳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最引人关注的举措,就是自4月1日起实施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这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现金流困难,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小影响。“相对于减税和增加政府投资,留抵退税政策效果更直接、更及时,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投资,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

留抵退税规模达1.5万亿元,“精准发力”的特点明显,特别是聚焦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锚定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后,获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6.2%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获得存量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中,84.5%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4.6%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

“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为地方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确保助企纾困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有效实施。”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表示。

同时,财政支出保持适当强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统计显示,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933亿元,同比增长5.9%,科学技术、农林水、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等重要民生支出保持较快增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发行使用进度,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截至5月15日,各地已发行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等突出因素,财政支出加大强度,持续加强对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专项债支出明显快于上年,有效发挥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积极作用。”马海涛说。

聚焦发展根基

精准发力,就是要把宏观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市场主体这个经济发展的根基上。除了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我国还大力发展具有直达性质的普惠金融,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下沉、更加有效,为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了增加政策精准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新设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具体来看,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领域发放贷款后,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央行可为贷款本金的60%提供再贷款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通过精准滴灌、正向激励、市场化原则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有效地为科创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智能制造中心负责人黄兆辉说,尤其是疫情期间,企业金融需求更迫切。2022年4月再贷款政策出台后,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于5月9日及时利用该政策,为“专精特新”企业、芯片测试企业——上海季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复工复产提供了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主动作为、高效直达,方可应变克难。截至2022年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9.5%,金融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

进入4月以来,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均明显增加,很多处在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接下来要稳存量,缓解困难企业贷款周转难题。”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毛红军表示,银行要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现抽贷、断贷。

注重改革实效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疫情反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宏观政策如何更有力促进经济增长备受关注。

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宏观政策有较大空间和较多工具选择。“我国政府杠杆率相较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处于低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显著高于欧美。此外,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要显著小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仍有一定增量空间。”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

罗志恒建议,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从落实既定政策和出台增量政策两个维度出发,对冲需求下滑,做好纾困帮扶工作。“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力争尽快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抓紧谋划推出增量政策工具,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持续加速推进。在4月份最先退还微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5月份开始退还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的基础上,财税部门明确中型、大型企业提前实施。“大型企业的存量留抵退税金额更大,对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提前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所需财政资金也将更多,要统筹好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安排,稳步有序推进政策实施,为宏观经济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在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还须针对当下各种复杂情况,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及其他金融工具,并借助财政等非货币政策工具多管齐下,凿通特定时期各种特定的跨时空融资渠道,以利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杨再平说。

对于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2年第一季度)》提出,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实施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落地生效。

“要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落实好稳企业保就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扩大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让利空间,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提振信贷需求。同时,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罗志恒说。

2022-05-21 本报记者 曾金华 郭子源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4358.html 1 <p> 精准发力 夯实经济恢复基础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