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错峰生产事关提质增效
政府出台常态化错峰生产和产能减量置换产业的相关政策,切实为水泥企业增加了利润,为行业带来了效益,为政府增加了税收。此举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市场长期和理性预期的管理,克服市场非理性预期的缺陷。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大幅下降12.1%,行业呈现“成本上升、需求下降、效益下滑”的特征,原就处于淡季的水泥市场愈加低迷。按照惯例,4月份水泥业将进入市场旺季,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水泥市场旺季不旺,说明市场需求尚未启动,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存在一定问题。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如何有效稳妥施策,进一步确保水泥行业稳产增效,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水泥行业面临着重污染天气预警停产、能耗双控限电限产、煤炭价格上涨、物流运费不断加码等多重压力和挑战,行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当前,促使水泥企业“稳生产、多生产、增效益”的源头,仍在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开工率和工程量。但作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水泥行业并非多生产就能增效益。一季度,水泥市场需求端虽然遇到堵点难点,水泥库存却依旧保持高位,全国水泥库容比持续在60%至70%之间波动。水泥的保质期通常只有3个月,超需求多生产只会造成低价倾销,资源浪费,企业效益下滑。而政府出台常态化错峰生产和产能减量置换产业的相关政策,无疑为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到突破口。
从保供给角度来看,错峰生产是保证水泥行业适应市场变化和符合环境要求的有效途径,可以保障水泥有效供给,实现行业效益稳增长的目的。目前,多数地区都已明确水泥企业错峰生产措施。比如,江西省水泥协会日前发布通知,江西省内涉及生产水泥熟料的49条生产线自5月10日起错峰生产10天;5月21日起,山东省水泥熟料企业的相关熟料生产线将开展错峰生产20天。
从生产角度来看,水泥错峰生产仅限于煅烧熟料的窑炉进行阶段性停产,水泥粉磨企业则一直利用库存熟料正常生产水泥,因此错峰生产并非是指所有水泥企业都停产。在水泥窑错峰生产期间,水泥产品是可以确保市场供给的。水泥产量高低取决于市场需求,生产时限取决于季节变化。停窑是为了降库存降成本,减轻季节性或某个时段的大气污染。同时,供给端的理性调控有利于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减少水泥价格波动幅度。
从增效益角度来看,错峰生产为水泥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显而易见。比如,有的省份水泥产量在年均增长15%的情况下,行业利润实现了接近翻两番,并连续四年效益数据稳定,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性大增,真正实现了稳生产、增效益、良性发展。这说明错峰生产切实为水泥企业增加了利润,为行业带来了效益,为政府增加了税收。
进一步而言,错峰生产是不断探索水泥市场规律的预期管理机制。实践证明,此举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市场长期和理性预期的管理,克服市场非理性预期的缺陷。随着水泥市场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叠加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建立供需动态平衡、市场竞争有序的有效市场制度十分必要。因此,坚持在全国推行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是行业稳产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