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在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就业吸纳力、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发展潜力看,生活性服务业的新需求潜力大、新供给升级空间广、新动能后劲足、新机制保障强等特征十分突出,已成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
生活性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热点从商品消费加速转向服务消费,以教育、娱乐为代表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变化,居民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在此趋势下,生活性服务业不仅能满足居民已有的消费需求,而且能以更加多样化的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带动引领新消费需求,通过挖掘“老需求”、激发“新需求”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带动就业的有效抓手。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承载就业的主要行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性服务业提供的岗位种类繁多,既有餐饮服务等传统岗位,又有网络主播等新兴岗位。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数达2亿人,其中,生活性服务业是主要领域。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有助于释放就业潜力,特别是能为不同教育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就业者提供更多岗位,增强稳就业的“蓄水池”功能。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生活性服务业涉及的领域宽、范围广,不仅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而且包含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人们提供丰富、便利、优质的生活服务,有利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新需求潜力大。从消费能力看,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这为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提供了条件、蓄积了动能。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从发展规律看,随着人均GDP上升,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也逐渐上升。2021年美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65.2%,日本为57%,韩国为55.9%。同期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新供给升级空间广。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供给总量提升空间大,供给结构优化空间大,供给质量提升空间大,特别是在就医、养老等热点领域有较强的供给升级动能。随着需求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升级也逐步提速,行业资源配置与人口布局失衡等问题在发展中不断缓解,居民获得生活性服务成本高、难度大、便利性差等突出矛盾已明显改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趋势逐步显现,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供需之间的匹配与平衡。
三是新动能后劲足。当前,数字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引发行业革命性变革,有效拓展了行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动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不仅极大方便了消费者、降低了消费成本,而且推动供给端以更加敏锐的信息捕捉和处理能力提升其满足需求的水平。据统计,2020年,我国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40.7%,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水平在服务业中处于较低位置,这表明数字经济与生活性服务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渗透将为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潜能。
四是新机制保障强。经过多年“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近年来助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生活性服务业准入限制有所减少,行业分割、地区分割问题有所缓解,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持续提升。当前,生活性服务业还存在金融支持力度弱、经营成本高、用地限制多等问题,但改革的持续深化将进一步破除生活性服务业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下一阶段,应聚焦解决当前制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激发行业发展活力、挖掘发展潜力,以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深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服务有效供给。需加大对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政府基础性、兜底性服务功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社会化发展。具体来看,要进一步优化生活服务网点布局,增强生活性服务业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加强生活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化、适儿化水平;建立健全养老、托育、家政等领域的服务质量标准,完善用户反馈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服务质量过硬、用户反馈良好、企业诚信度高的服务品牌。
第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行业发展新动能。重点是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应用范围,加快提升重点应用场景数字化水平,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生活性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品类,促进服务消费升级;加强一体化综合性数字生活平台建设,满足居民购物、餐饮、旅游、资讯等多样化需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水平。
第三,完善生活性服务业体制机制,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流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水平开放,加强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服务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规范服务市场秩序,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积极探索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多主体监管机制,确保生活性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