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白菜趁疫打劫
商品售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菜卖得比以前贵未必就是哄抬价格,关键在合情合理合法。此次上海新规没有给出固定幅度,而是在尊重市场自主定价权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指标,以市场化、法治化思维引导蔬菜等生活物资合理定价,这一新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近,上海高岛屋百货公司的白菜“火了”——根据网友举报,高岛屋3月24日出售的一棵白菜售价高达77.9元,折合32元/公斤。对比近期该地区的其他生鲜APP,普通大白菜约合8元/公斤。
为什么要拿高端商场的“精品”白菜跟普通白菜相比呢?因为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自2020年9月以来,这些卖着“高端”价格的专柜蔬菜,其实就是供应商汪某从农贸市场和生鲜小店等处购入的普通蔬菜,只不过经过了二次分拣和包装。
该供应商的手段并不高明,能蒙混这么久,应该是高岛屋百货没有尽到审核责任。进一步调查发现,高岛屋自己居然也存在虚构原价、虚假促销的行为。监管部门据此认定汪某及高岛屋百货公司的相关行为构成价格欺诈违法行为,对汪某处以10万元的顶格处罚,对高岛屋百货公司处以50万元的顶格处罚。上海市消保委还提出,高岛屋应对消费者予以赔偿。
区区几十万元罚款,对大企业来讲算不得什么,会主张赔偿的消费者估计也不会太多。然而,此次暴露出来的虚假宣传、把关不严等问题,意味着企业诚信有问题、管理有漏洞,很可能动摇高岛屋作为一家高端百货的根基。近几年高岛屋多次因售卖过期食品被罚,再加上这一次上热搜,不诚信的企业终将失去市场信任,这是比罚款更严厉的惩罚。其他市场主体也应从中吸取教训,切不可自毁前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监管部门一直严查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先后查处过多起哄抬物价案件。白菜是居民菜篮子里的亲民品种,卖出天价对消费者的冲击很大,因此被点名较多。身为我国营商环境的“优等生”,上海在打击哄抬物价方面做出了标杆式的举措——3月25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疫情期间哄抬物价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
2020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曾出台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但没有明确哄抬价格的认定标准。部分地区也出台过地方版,有的把涨价幅度限定为35%,有的限定为15%,有的干脆就是一句“禁止大幅提高”,虽然让价格执法有了法律法规依据,可操作起来仍不够细致。
此次上海新规没有给出固定幅度,而是在尊重市场自主定价权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指标,叫作“日常进销差价率”和“正常销售利润率”。比如同样是大白菜,进价、物流等成本变化不大的,售价和进价之间的差距比率不得超过3月13日至19日期间的最高值。考虑到疫情期间成本通常都会大幅提升,或者此前没有卖过这种大白菜,上海又明确,新价格应不高于3月19日(含当日)前7天内的正常销售利润率。也就是说,不搞一刀切,允许市场主体根据自身情况随行就市涨价,但必须与其之前赚的比例差不多,不能趁疫打劫,否则,哄抬价格最高可罚300万元。
商品售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菜卖得比以前贵未必就是哄抬价格,关键在合情合理合法。眼下,部分地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民生保障至关重要。在呼吁市场主体承担社会责任、保供稳价的同时,也应注意为其留下合理的利润空间。以市场化、法治化思维引导蔬菜等生活物资合理定价,上海的做法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