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产业发布首个专项规划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这是针对全国饲草产业发展的第一个专项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达80%以上,饲草种子总体自给率达70%以上,饲料(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达65%以上。
编制《规划》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迫切需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说,当前,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促进饲料粮减量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增加饲草供应,减少牛羊养殖精饲料用量。2021年,粮改饲完成面积2000万亩以上,收储优质饲草5500万吨,牛羊养殖减用玉米和豆粕720万吨,相当于减少了2600万亩的玉米、大豆种植需求,节约耕地600万亩,实现了化草为粮的效果。
“近十多年来,我国居民对牛羊肉和奶类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国内生产发展相对滞后,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饲草特别是优质饲草供给不足。”杨振海表示,初步测算,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的缺口将持续缩小,为增强草食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十三五”以来,国家相继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措施,推动了现代饲草产业发展。饲草供种能力、生产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饲草加工业快速发展,90%的全株青贮玉米达到良好水平以上,苜蓿二级以上占70%。各地积极探索推广粮草轮作、豆禾混播或套种等特色模式,培育了一批饲草产业集群,饲草生产模式更加多元。优质饲草供应增加,促进了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以奶牛为例,“十三五”期间奶牛单产从5.5吨提高到8.3吨,但每吨牛奶的精饲料用量减少了12%。
在市场拉动和政策助力下,饲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但由于我国饲草产业起步较晚,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对此,《规划》从四方面明确举措:推进重要饲草生产集聚发展,在重点区域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饲草基地;大力培育规模化集约化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进良繁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饲草新品种;加快构建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开发多样化饲草产品。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发展饲草产业自然有不同的模式。业内认为,东北地区应推行种养结合、就近利用模式,优先满足区域内饲草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商品草生产。华北地区要调整玉米利用方式,推行种养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区域内优质饲草自给能力。西北地区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饲草生产,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苜蓿草供应基地,建设饲草种业基地。南方地区推行特色化、差异化饲草发展模式,在适宜地区开展草山草坡改良及人工混播饲草放牧地建植与管理。
为加快饲草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大政策支持,统筹用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大型种植机械抵押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饲草种植保险。同时,增强科技支撑,组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饲草产业标准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