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践行科学家精神
本报记者 常 理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期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科技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工作者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筑牢钢铁城墙,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大力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
记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做到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富强积极贡献力量?
钱七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一名党员科研工作者,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攻坚克难搞科研,不能为个人名利,而是要服从于人民、服从于国家需求。我长期从事国家防护工程事业,就是为了给国家铸造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为人民构筑绝对可靠的安全屏障。在建成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无数风险挑战,只有继承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科研工作者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努力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履行新时代使命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
爱党信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强大的中国,就没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何跟党走?就是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安排。
记者:科研工作者怎样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钱七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1950年回国前,在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这样写道:“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大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当年,钱学森先生一回国,就强烈建议国家搞原子弹、导弹。正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高瞻远瞩和家国情怀,才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牢固基础。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就成了我毕生的追求。上世纪70年代初,我受命设计某地下飞机洞库门。为了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我赶赴核爆试验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收集数据。为了攻克难题,我加班加点学习有限元理论、计算机语言。经过不懈钻研,我终于编制出大型计算程序,设计出了当时跨度最大能抵抗核爆炸冲击波的抗力最高的机库大门,还出版了相关著作,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上世纪,我国面临严峻的核环境,我和团队时刻跟踪着新型进攻武器的发展,只要是核武器这个“矛”发展一步,我们就琢磨和研究如何让自己的“盾”更坚固一层。从核空爆到核触地爆,再到核钻地爆;从普通爆炸弹到钻地弹,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研究,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我国战略工程装上了“金钟罩”。
这些年,我还在长江隧道、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能源地下储备、核废物深地质处置等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我觉得,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幸福所在。
科学技术研究是集体、团队的研究,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不断前进。我能参加核试验,完成科研任务,离不开组织的支持;我能完成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大门设计任务,是团队支持帮助的结果;我能获得这些国家级科研奖项,都是我的团队和合作团队集体奋斗的结晶。
记者:当前,我国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科研工作者肩负着什么样的重担?
钱七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的责任和使命,首先要落到当代科学家身上。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实现关键核心科技的自立自强,显得尤为重要。
靠什么实现关键科技的自立自强?回顾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大力践行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说到底就是党性在科学家身上的体现和反映,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科学家身上的体现和反映。
希望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继续弘扬和践行好科学家精神,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相结合,排除名利束缚、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直面问题、奋勇拼搏。要敢闯科学“无人区”,敢为人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勇当新兴交叉领域的开拓者,勇担关键科技领域的领跑者,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为开启伟大新征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