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昔日“产—城—人”到如今“人—城—产”——

“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本报记者 刘 畅
图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内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苏成洪摄

“我们从重庆到川渝高竹新区办企业,这边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我们扩大生产规模的‘及时雨’。”四川瑞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任谢香祥说,该公司是西南地区首家汽车工业设计类企业,主要从事概念车、模型车研发。过去四川广安到重庆交通不便,现在开车到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只要20分钟,待重庆南北大道北延段通车,从川渝高新区到重庆主城区仅需半个小时车程。公司搬到川渝高竹新区后,实现了稳步发展。

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聚集,如今的成渝地区正加速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以产兴城 以城促产

在川渝高竹新区胡家梁子观景平台上有一座石牌坊,一面写着“重庆”,另一面写着“四川”。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川渝高竹新区位于两省市交界处。“如果创业者在新区办一家企业,既可以按照四川的政策申报,也可以按照重庆的政策申报。”川渝高竹新区筹委会党群工作中心主任李佳说。

2020年12月,重庆市、四川省共同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的批复》,正式设立川渝高竹新区,这是目前我国唯一跨省域共建的新区。

“广安有4个县(市)与重庆毗邻,50%的工业企业为重庆企业配套,80%以上的装备制造企业与重庆企业协同合作。”李佳说,广安与重庆原本在产业方面就有着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川渝高竹新区的设立有利于打开成渝中部地区发展空间。

先天的地缘优势让广安、重庆两地的产业联系愈发紧密。通过创新跨区域规划管理、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模式,川渝高竹新区探索出一条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今年1月至5月,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累计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3家。

城市成为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的基础,产业则成为驱动城市更新的有力保障。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特斯联科技集团,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让人有步入“未来城市”的感觉。新奇有趣的还有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里的特斯联AI PARK展示中心。特斯联科技集团高级品牌经理周末告诉记者,AI PARK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由机器人提供一站式自动化服务、首批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全生命周期监测碳排放的生态园区之一。

尽管2020年9月份才开建,但今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借助创新驱动这个“动力源”,科技型企业数量有望超1000家。

2021年,川渝两地滚动安排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截至6月底,已开工58个,完成年度投资414.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37.9亿元。

产业聚人 增添动力

2020年4月,四川与重庆签署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评价制度,出台人才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牙谷”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高新区,这里正加速打造成为“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口腔基地。资阳是四川唯一一座直线连接成渝“双核”的城市,是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双门户”。

“随着成都‘东进’、重庆‘西拓’步伐不断加快,牙谷汇聚了多项政策红利,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输出人才。”资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丁轶介绍,“中国牙谷”引进了科研领军、创业领军、金融领军等高端人才300余人。由基地打造的全国唯一口腔职业院校——资阳口腔职业学院已于2019年秋季开学。

截至目前,“中国牙谷”累计签约引进企业77家,2020年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8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联盟”……8个联盟汇聚了川渝20余所高校、33家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700余名行业专家,人才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发展的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像人才“蓄水池”,既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人城竞业 和谐共融

从曾经的“产—城—人”到现在的“人—城—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人”被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也正因如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产城脱节的单一生产型园区越来越少,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越来越多。如今,公共服务共享已经在川渝两地实现多点突破,6个方面16条便民政策举措正在加快实施。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是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大生态工程之一。“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有效承担和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功能,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市民休闲游憩的乐园。”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王敏说。

漫步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畔,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一条长达9公里的环湖步道已建成。通过强化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园区建成5个公园和10余处社区级绿地,区内90%的区域可以通过公交、步行实现绿色出行。

当产业园区里不再只有冰冷的厂房,还有温馨的咖啡厅、满眼的绿植、幽静的小道点缀其中;当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而是被一条条公园绿道、一个个运动中心、一家家农业观光园穿插环绕,宜居品质生活的底座就渐渐构建起来。

2021-08-20 本报记者 刘 畅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昔日“产—城—人”到如今“人—城—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10520.html 1 “双城记”越唱越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