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银行陆续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和年报。整体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从结构上看,全国性银行的业绩增速明显高于区域中小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银行掉队了。目前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治理结构、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与全国性银行的发展差距正持续拉大。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我国有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4000多家中小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发展困境,中小银行需要攻坚克难,迎头赶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一句话言简意赅,明确了中小银行相关工作的关键点和发力方向。
当前,深化中小银行股权改革和公司治理势在必行。部分中小银行治理体系和内控体系不健全,存在股东大量关联交易,掏空银行资金,甚至是内部人控制,导致风控审批制度形同虚设等。诸多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行为成为中小银行治理和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来源。包商银行和锦州银行都存在大量资金被大股东违法违规占用,长期难以归还,最终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完善公司治理正是抓住了中小银行改革的根本性问题。要认识到,如果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约束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中小银行一旦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或高管层的谋利工具,那么即使通过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暂时解决了银行的财务问题,也不能化解治理和经营中的根本性风险,最终将难以持续。
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也应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凸显了其重要性。要守住银行的风险底线,就必须控制好不良贷款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目前仍处于高位。2021年第四季度,城商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9%,农商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3.63%,均较上一季度有所抬升。而当前中小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以及相关手段不够丰富,化解风险能力有待增强,需要各方协同发力。近期,监管部门正积极推进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一些地方政府围绕不良资产处置,也开展了专项行动。诸多举措均有助于提振中小银行发展信心,推动长远稳健经营。
有关部门还需多措并举,加快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有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银行新增信贷供给压力不减,新增不良贷款余额将大概率增加,加上“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信托、保险、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也将持续释放,不良资产市场持续扩容。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将面临不良资产市场扩容、处置模式却过于单一的尴尬困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创新方法和手段,尽快提高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和水平,提升处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