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2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核电科学家的自主梦
——记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本报记者 齐 慧

在南充高中1981级班级微信群里,邢继鲜少发言,存在感不是很强。

2017年5月的一天,一位同学把邢继获奖的新闻链接放在群里,一下“炸”开了锅。

2015年5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机组在福建福清开工建设。次年,作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的邢继与屠呦呦等科学家一同站上颁奖台,当选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从秦山核电站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岭澳核电站,邢继几乎参与了我国近30年间所有的核电站建设。核电自主是他早就坚定的人生梦想,而“华龙一号”就是他梦想实现的地方。

1964年,邢继出生在四川南充。他从小就喜欢画画,高考报志愿时,老师极力劝说邢继报考艺术院校。“我从小就对武器装备感兴趣,这也对我后来选择职业有很大影响。”高考时,邢继报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毕业后邢继被分到核二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前身)工作。1990年至1992年,他被派往大亚湾现场做设计援助,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个先进核电站,管理理念很先进。

“当时,我国装备制造业还非常落后,连水泥、电话线都是进口的。我们当时都暗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站。”邢继回想起在大亚湾工作的日子,仍记忆犹新。

“当我们接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转让时,因对方提供的技术资料不完整,我跟对方讨论研究如何尽快让我们的设计人员掌握技术。对方经理却说:‘让你们的设计人员放下手中的笔,打开复印机就行了。’”邢继自那时起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作为一名中国核电人,“自主”成为他坚定的人生梦想。

可想要实现“自主”之路,何其漫长而艰难。为了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以邢继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不断探索,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大亚湾核电站到岭澳一期,再到岭澳二期,我国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自主化设计上实现了三级跳。而今天的“华龙一号”实现了设计完全自主并拥有知识产权,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共同突破411台核心装备的国产化,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他比一般人看得远,每次在我们纠结困惑的时候,总能给我们指明方向。”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原院长信天民如此评价邢继。

2009年,中核集团将CNP1000更名为CP1000,“二代改”自主研发重新开启。2009年1月17日,中核集团会议室一场关于自主核电技术顶层方案的专题会,已僵持两个小时。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追求设计优先,采用双层安全壳,专家各执一词。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邢继很长时间。身为总设计师的他,此刻不能再有丝毫犹豫。他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手写的发言稿。他说:“我建议采用双层安全壳。华龙要做就做最安全最好的。”说完之后,会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

2010年,邢继带领他的团队又提出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构想,恰恰满足了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际对核电站的更高安全需求。

邢继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站在了核电发展最高端,使得“华龙一号”顺利落地。“自主核电站,应该在安全设计上有更高的目标,而且我们有信心实现它。”

“他不温不火,特别有韧劲。”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原副院长宋代勇说,“邢继总是说,核电工程不是一个集团的事情,是国家大事,也是世界大事。”

正当我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就要落地时,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突发,使即将上马的CP1000工程停下了脚步。

“这对我们的打击相当大。”邢继说。

但邢继非常清楚,“没有时间给我们疗伤。从某种意义上看,福岛核事故为‘华龙一号’研发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时间”。邢继给团队加油打气,我们的目标是做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这番话一出,团队迅速调整好状态,全力以赴投入到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当中,这就是ACP1000。2013年4月,ACP1000正式命名为“华龙一号”,寓意“中华复兴,巨龙腾飞”。

对邢继来说,更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华龙一号”的型号研发,培养了一大批自主研发设计、安装建造、采购调试等人才,形成了超过10万人的核电相关技术队伍。通过“华龙一号”首堆牵引,成功带动了上下游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升级,真正实现了中国创造。

如今,“华龙一号”已落地巴基斯坦并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由此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名片,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而享誉全球。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