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沧州,说起东塑集团原董事长于桂亭,很多人都会称赞:“这个老人了不起!”
72岁的于桂亭听到这话,淡然一笑:“咱就是个普通党员,没啥了不起的。”
30岁时,于桂亭接手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却在考虑几十年后的事;60岁时,有了亿万元身家,他却想着回馈企业和社会;年近古稀时,他又发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敢想敢做
于桂亭的传奇始于1979年。几个敞风漏气的车间、26台老旧设备、成堆成垛积压的凉鞋,上百万元的外债加上300多张等待吃饭的嘴,这些就是当时的沧州东风塑料厂。于桂亭被任命为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
“不仅开不出工资,连5元火车票钱都没有。”于桂亭回忆说,他费尽周折才从银行贷到5万元,东风塑料厂艰难起步。
贷款只能救急,救命的路咋走?当时河北有8家凉鞋厂,7家转产,只剩东塑还是亏损企业。有位领导劝于桂亭:“你们也转产吧!”
“我手里没钱,就这一堆设备、一群人,想转也转不了。他们转产,正好给了东塑机会,我相信凉鞋还有市场,只是咱们的产品跟不上时代。”于桂亭对那位领导说,再过一年你来看,我一定能让东塑的凉鞋火起来。
为研制凉鞋新花样,东塑成立了技术攻关组。自己画图纸、削木头、做模具……日夜攻关,新产品终于有了,怎么卖出去?那个年代,全国的订货会都是有关部门组织的,于桂亭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自个儿开订货会!同事们吓得一激灵,企业自己开订货会,上头没文件,可是要担责任的。
“怕啥!改革就是要打破常规。”于桂亭给大家打气:“出了事,我担着!”3天时间,来自全国246个单位的人前来参加东塑订货会,会上一下子订出500万双凉鞋。
订单爆满,生产能力跟不上了,于桂亭又跟大家商量:打破大锅饭,把各个生产环节细化量化,再具体分配到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头上。完成有奖,完不成挨罚。
政策对了头,干活像头牛。从注塑车间到捏合车间,从成品车间到维修车间,东塑的工人们跟每一克原料、每一个零件、每一双鞋较真。过去工人们因为活儿多提意见,现在抢着加班。几年后,东塑生产的凉鞋不仅摆上了北京王府井的柜台,还走出国门、热销欧美。1989年,企业实现净利润1600多万元,成为河北沧州龙头企业之一。
1988年,于桂亭被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改革闯将”称号。他的敢想敢做,也让东塑成为一个“大胆”的企业。
勇争第一
凉鞋卖火了,但于桂亭却皱起了眉头。“这个行业门槛太低,黄金时代很快就会过去,要为以后做打算。”于桂亭意识到,要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上新项目。
东塑的“大胆”,正是源于这种理念。几十年来,于桂亭带领东塑先后10多次在产品仍盈利的时候,就根据未来趋势果断淘汰旧产品,上新项目。同样是做塑料产品,但东塑不满足于只做凉鞋。
1998年,东塑成为沧州第一家完成股份改制的企业。当时的东塑,已经下设3个子公司、5个分公司,主要产品从凉鞋变成了农地膜、波纹管、床垫、PVC塑料管等九大类产品。
在曾经的一次总经理办公会上,于桂亭提出了“三个不做”:容易的事不做,没有风险的事不做,超越能力的事不做。“容易的事大伙都抢着做,竞争激烈,生存空间小;做生意,要抢抓时机快人一步,这就意味着要冒风险,看准的事要敢于孤注一掷;但是做不容易、有风险的事,要有底线,不超越能力范围。”
这次办公会上,东塑决定上马PE管道项目。当时正是看准了国家要建设西气东输工程,需要大量PE管道,而且这种材料在工业、农业、建筑等方面用途广泛,发展前景广阔。
也是在这时,东塑淘汰了集团支柱产品之一的农地膜。“农地膜科技含量低,没有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于桂亭给项目负责人做工作,“不能等到市场萧条了再去关停,此时生产线还能卖个好价钱,也可以给新项目留下足够缓冲期,平稳过渡。”
事实证明,于桂亭的决策是正确的。东塑花巨资从韩国引进PE管道设备,当年试生产,当年投入市场。第二年销售额就达到1亿元,利润2200多万元,超出购买设备的费用。
随后10多年,东塑集团又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先后上马了尼龙膜和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与管道项目一起形成三大主营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了两个世界领先、一个国内领先。
一次次转型成功,离不开东塑对自主创新的执着。“从做床垫、波纹管到管道,都靠自主创新。”于桂亭回忆说,上马尼龙膜项目后,请来的外国专家甩手不干了,企业开始自己攻关,在技术方案优化了上百次后,终于实现了世界顶级尼龙膜生产线自主化。隔膜项目也是通过自主研发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让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40多年来,东塑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资产总额超200亿元、员工3000余人的沧州标杆企业。
回报社会
60岁退休的时候,于桂亭制订了一个计划:将自己持有的企业股份拿出来,每年无偿转让一部分,用于奖励企业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同时,他将精力用在公益事业上。
当时这可是一笔价值20多亿元的巨款。但于桂亭说得云淡风轻:“我这叫‘转嫁责任’,企业在我手里变好不重要,关键是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获益,成为百年老店。”
多年来,于桂亭捐资建校助学,帮助受灾商户……但是在2015年,于桂亭暂停了稀释个人股份的计划,把钱用来干一件大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于桂亭再次敏锐地察觉到,在众多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产业中,服装服饰是疏解难度最大的产业之一,涉及从业人员近60万人。他想抓住机遇,既投身这项工作,又为家乡做点贡献。
“这要是个赚快钱的项目,我肯定不做。”于桂亭分析说,“这个产业就像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如果疏解到沧州,整体移栽的效果最好,但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
于是,“移树计划”成了于桂亭近几年最操心的事。6年多来,他在自己家里接待了6万多人次北京服装产业商户的考察。他觉得这样可以“表达最大的诚意,让商户有回家的感觉”。
于桂亭拿出的不仅是诚意,还有真金白银。为疏解商户制定免租金物业费、提供免费拿货大巴、成本价住房等保障政策,拿出个人的股本收益作补贴,目前累计补贴超过16亿元。
几年来,已经有1万多家服装批发商户、约4000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落户沧州。沧州服装服饰产业前店后厂、全链条并举的格局已经形成。一棵服装产业的“大树”,正在新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东塑集团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于桂亭。退休后的他只保留了一个身份:东塑集团党委委员。
“10年来,我没给东塑推荐过管理人员,只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于桂亭说,“听党话、跟党走”是他的人生信条;为企业厚植红色基因,是他自认为“最大的贡献”。2021年6月,于桂亭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于桂亭用行动注释了他常说的那句话:“我是一名在企业工作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