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余名师生仅用3分9秒就完成了从教室到操场的撤离——这不是演习,而是一场“真枪实弹”的灾害现场处置。前不久,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5级地震,该市一所小学的全体师生按照应急演练中的既定程序,不慌不乱、有序撤离,无人员受伤,受到一致好评。
我们确实应该为这场教科书般的应急撤离行动点赞,预防是减少灾害损伤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据该小学校长透露,学校每月都会组织一次全体师生参与的应急演练。哪些突发状况需要紧急疏散,哪些班级先走、哪些班级后走,从哪条路线撤离,老师如何安抚学生保证现场秩序,应急处突的具体做法已深深印在了每一位师生的脑海中。
在遇到灾害时,人们往往会头脑空白、不知所措,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我们的大脑是通过输入学习来认知世界的,如果没有遇到过或演练过类似事件,那么大脑中就没有解决这类事件的参考模型,这往往会让人错失从灾害中逃生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够将防灾意识和自救行为训练成一种条件反射,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在面对危险时起到关键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增加,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多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防灾意识很关键。各地区、各相关主管部门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各种灾害的危害性、突发性、偶然性,让人们意识到,灾害风险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谁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才能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值得称赞的是,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一批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馆、体验基地,让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灾害特点,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了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同时,各地区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行动。这些积极举措,都为我国防灾减灾总体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自救能力很重要。要通过日常化的训练,提升公民的应急处突能力。不要小看每一次的应急演练,这不是表演,更不是游戏,而是在练习必备的自救技能。比如,灭火器随处可见,可如果真遇见火灾,可能很多人并不会用或者不敢使用灭火器,那么这会使得不少火灾错过最佳扑灭时间。如果每家每户都配备灭火器,并且人人会使用,想必很多火灾就能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因此,只有将和生活相关的每一条防灾知识与注意事项都熟记于心,并加以适当应急演练,才能确保我们在灾害面前更加有底气,临危不乱。
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永恒的话题。我们要不断从抵御各种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实责任、完善体系、形成合力,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