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农产品品质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一个国家农业强不强,归根到底得用质量来衡量。农产品质量事关农业产业发展,事关公众身体健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本期智库圆桌邀请四位专家,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建言献策。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水平亟待提升

主持人: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情况如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状况如何?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根据《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要求,结合《经济日报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三期)》调查结果,调研组从优质农产品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具体从“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与销售情况以及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引进情况等方面,对新型主体和普通农户的情况进行对比介绍。

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水平亟待提升,“三品一标”产品生产的比例以及“三品一标”产品的销售额均不是太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对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热情有趋涨之势,其中龙头企业的生产热情最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除龙头企业外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品质农产品销售呈现疲软态势。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引进与研发的主力军,但是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偏好侧重略有不同,其中合作社更倾向于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对新品种和新设备的引进较多,龙头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最多。

此外,从绿色化发展方面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方面的投入均呈现下降趋势。新型农业主体在绿色技术采纳以及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均优于普通农户。各类绿色化发展方式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一些能够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手段采纳较少,需要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其中合作社需要继续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家庭农场需要继续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再利用与牲畜粪便再利用,专业大户需要着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有机废弃物再利用与牲畜粪便再利用。

从品牌建设看,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的品牌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对“三品一标”产品的生产缺乏足够的推动力量,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尚未达到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所要求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建设水平高于普通农户,其中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是品牌建设的主力军。调查数据显示,相对于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拥有自主品牌的概率更高,高出普通农户25个百分点,但是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建设力量不足,拥有自主品牌的主体仅占两成。

多元共治破解农产品质量提升难题

主持人: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频频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您认为阻碍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哪些?下一步应如何推进质量升级?

姜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提升农产品品质很早就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阻碍该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长期以来,我国为提高农产品质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总体而言,高质量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

第二,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加快分化。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带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还导致社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加快分化。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需求分化进程往往越快。因此,如果不重视对社会需求分化趋势的研究,维持固有思维,很可能导致农产品供给质量提高的路线与社会对农产品质量需求分化的轨迹不在一个频道,出现农产品质量提高的供求错位。比如,水果作为鲜果和加工用果,对质量的要求明显不同。

第三,优质难以优价导致提升农产品质量缺乏内生动力。为鼓励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让优质农产品实现较高价格,以此激发生产者或供给者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但是,农产品优质优价往往难以实现,普通农产品尤其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农产品分级体系不发达,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规模有限,加剧了农产品混种、混收、混储情况,导致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第四,优质化与标准化、品牌化的矛盾与协同。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就是重要举措。但是,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往往是以较高的投入和成本作为支撑。如果通过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让农产品实现优质化,但农产品价格上不去,生产者、经营者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就容易失去动力。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确实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但是,许多地方以村或合作社为单位分散、小规模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虽然农产品质量真正提高了,但在品牌建设上相当于相互之间“打消耗战”。

第五,许多优质农产品辨识度低。农产品质量不仅体现在外形上,还体现在营养、风味等方面。但营养、风味等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影响优质优价的实现。许多优质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低,消费者辨识难,难以与假冒伪劣产品有效区分。加之许多农产品单价低,导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难。

基于上述原因,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注意分类施策、多元共治。一是既要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紧迫性,又要对此保持必要的历史耐心,科学积极地看待农产品质量提高的进程。二是要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之间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产业链合作,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或产业链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协同互动、落实落地。三是要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结合包装、消费者会员或数字化手段,提高优质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或辨识度,为促进优质优价创造条件。

以绿色发展优化农业供给结构

主持人:绿色是农业的本色,推进绿色发展是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请问应如何发展绿色农业?

赵邦宏(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农业产地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但应客观认识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农业绿色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体系政策目标具有复杂性,需要发挥各部门的协同机制,但目前各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足,政策的精准性有待加强,政策工具有待丰富。

二是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滞后。传统“大水漫灌”的惯性生产意识和生产方式,造成灌溉用水、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用量居高不下,农业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仍存在治理难点。

三是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与常规农产品过剩矛盾突出。优质产品不能体现优质优价,损害农民与消费者利益,阻碍农民增收。

四是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在关键技术上仍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缺乏健全的绿色科技服务体系,技术转化推广率不高。

因此,必须以绿色理念为引领,鼓励各主体共同参与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

巩固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应推动建立类别齐全、覆盖面广、彼此衔接、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以形成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和综合效能,创新政策工具,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激励、补偿和惩罚机制。

坚持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继续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及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探索建立农业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现代化灌区,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支持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

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应加大对以绿色农业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投入,重视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全国性协作网络,鼓励发展绿色种源,激励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节水灌溉、有机栽培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引导企业育种协同创新,建立绿色农业科技精准扶持机制,加速绿色成果推广转化。

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扩大中高端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围绕市场需求抓好结构调整和品质提升,强化品牌建设,搞好营销推介,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引导农业绿色发展走良性可持续之路,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应把好农产品入市关口。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绿色认证、监管、服务全产业链的管控体系,规范绿色生产投入品供应、施用和废弃物的处理,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安全意识,抓好过程监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净化绿色农产品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严厉惩罚违法违规添加行为,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提高优质农产品溢价能力。

数字农业助力农产品质量提升

主持人: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的新阶段。请问如何加快数字赋能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孙东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农产品质量是重要的兴农富民工程、民生民心工程,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到“吃得健康”再到“吃得幸福”,农产品市场在变化,农产品消费在升级,供需两端都对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此,要在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助力符合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质量提升。

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了新的路径。数字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农业要素供给与需求有效耦合,提升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匹配效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并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率。

比如,腾讯为农产品定制专属“身份证”,提升农产品价值;京东搭建农产品流通数字化平台,打通农业产业链及现代流通体系。这些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带来了农业全方位的优化与转型,不仅促进了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更成为引领农产品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农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助于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通过大数据手段,打造数字化的特色农业生产体系、绿色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服务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农产品质量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数字化追溯管理的便利性,凸显有合格证、追溯码、“三品一标”等农产品的质量保障,通过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数字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产业数字化、农产品数字化、交易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监管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生产力,加快赋予农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发展数字农业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政府、企业和农户,都要加快适应农业数字化,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流通数字化、消费数字化等,缩小农业农村数字鸿沟。要以农业农村数字化为发展主线,建设农业数字化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数字农业要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实际和涉农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农业数字化与涉农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皮和毛的关系,涉农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农业数字化赋能助力,但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也就没有了数字化基础。同时,发展数字农业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约农产品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做到风险检测、网上发现、线下检查、跨域协查、惩处到位,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助力农产品质量提升。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