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豚细呵护

本报记者 梁 睿

大脑袋、小眼睛、嘴角微微上翘、性情活泼可爱,被誉为长江“微笑精灵”“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然而,受渔业活动、航运、水污染等影响,一度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上世纪80年代,长江江豚数量在3000头以上,而2018年公布的最近一次长江全流域江豚数量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江豚数量仅剩千余头。

长江安徽段是江豚主要的繁殖栖息地,为了保护好这一珍稀动物,当地采取了禁渔、自然保护区、航船限速等多种举措。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异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水生珍稀动物。在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里,人工围养着14头野生江豚,这里最大的一头江豚已有20多岁,牙齿都掉了。

下午4点左右,保护区内江豚的饲养员张八斤提着满满一桶鱼走到喂食点时,有几头江豚已在附近巡游,还不时露出水面换气。这是当天最后一次喂食,当张八斤朝着江面扔下几条饵料鱼时,十余头江豚便竞相争食,一时水花四溅,泛起阵阵涟漪。

看到一头江豚鼻子上蹭破皮,张八斤特地往一条半尺长的鲫鱼口中塞了一颗绿色胶囊状消炎药,然后把鱼往这头受伤江豚游弋的地方抛去,看着这头江豚把鲫鱼吞下,张八斤才放心地继续投喂江豚。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张西斌告诉记者,为保护江豚的“野性”,江豚生活区里采取半自然喂养方式,每天人工投放食物4次,每次约20余斤,每年还会投放大量鱼苗,让它们自然捕食。

“2001年,我们从长江里捕捞了4头江豚,把经过这段的长江港汊筑堤封闭后形成了300多亩湖面,开展江豚半野生半喂养试验,后来这两雌两雄江豚又繁殖了8头,不久前又从湖北石首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移了两头作种群交流以防止近亲繁殖,目前这里一共有14头江豚。”张西斌说。

今年初实施的长江全流域禁渔给江豚保护带来重大利好。为让这一政策落到实处,铜陵市实施了网格化管理,让长江保护“一张大网”变“精致小网”。“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736次,其中联合执法123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4起,公安系统破获涉渔刑事案件16起。”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志远说。

长江全流域禁渔也让部分渔民由“捕鱼”转岗“护鱼”。为保护长江江豚,2014年,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落成。今年60岁的张礼元,原为安徽安庆市一名渔民,2019年转行成为安庆西江江豚管护队队员。“我们管护队目前共有10名队员,以前都是渔民,目前主要负责监测江豚情况、禁止垂钓捕鱼、打捞四周漂浮物等,特别是垂钓留下的钓鱼线,要非常细心地观察清理,否则容易缠到江豚。”已是安庆西江江豚管护队队长的张礼元说,“全面禁捕后,江上违法捕捞和垂钓的现象少了不少,但我们一直坚持在江上和江边昼夜巡查,不敢松懈。”

“江豚处于长江水域食物链的顶端,禁渔后鱼类必然增加,食物增多利好江豚种群恢复。此外,江豚靠自身声呐系统交流和捕捉食物,为防止船只噪声对江豚的影响,我们在保护区核心江段对航船速度进行限制,上行不超过每小时20公里,下行不超过每小时25公里,让江豚有个更加安静的家。”张西斌说,随着长江保护力度的加大,江豚迎来了几十年来最好的繁殖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