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滚滚”惹人爱
本报记者 刘 畅

7月27日11时48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美茜”在四川卧龙核桃坪基地产下一只雌性幼崽,体重249克,创造了目前全球圈养大熊猫幼崽初生体重最重的新纪录。此前不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的两只大熊猫在1小时内产下两胎四崽,创造了该基地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新纪录。

人工繁育的每一只大熊猫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当一只只刚刚降生,活力十足的熊猫幼崽通过照片、视频展示在大家面前时,“萌萌哒”“滚滚”的形象便会跃然脑海。

“滚滚”所到之处总能吸引大量的目光,因为他们憨态可掬、活泼有趣。“滚滚”是备受关爱的,尽管他们受威胁的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但栖息地破碎化、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等现实情况,依然提醒我们要持续加大对大熊猫的保护力度;“滚滚”是一张世界闻名的“四川名片”,全球最大的动物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一只醒目简洁的大熊猫为徽标,原因是“鉴于大熊猫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并能够传递动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

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截至今年7月,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到1800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川陕甘三省,其中四川片区占总面积的72.36%,这里生活着1200余只野生大熊猫。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从1982年开始从事大熊猫野外救助、研究相关工作,他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救助时的场景,“1984年夏季,我们在保护区发现了一只病危的熊猫,非常虚弱,但野性还是有的,我们用背篓背着下山,把它哄进木笼子里送到了成都动物园救治”。庆幸的是,因为救助及时,这只大熊猫最终活了下来。

大熊猫属于独居动物,平常都不会结伴行动,仅在发情期,大熊猫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去寻找自己的配偶。“今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分局唐家河区域白熊坪保护站在海拔2700米处的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3只成年大熊猫出门‘走婚’的身影。”谌利民告诉记者,保护区内大熊猫在每年4月会频繁出现在摩天岭区域。今年4月6日,工作人员用数码相机人工拍摄到大熊猫打斗的场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画面显示当时有一只母熊猫在树上,树下有两只公熊猫打斗,原本‘胜者’可以上树求偶,可惜母熊猫似乎有些‘矜持’,竟然下树驱赶公熊猫。”谌利民笑着回忆。

最新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9只野生大熊猫。“这些年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和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植被大量恢复,特别是箭竹生长比以前繁茂,给大熊猫生存和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谌利民说。

圈养的大熊猫似乎生活得更惬意一些。在眉山市青神国际竹艺城熊猫馆里,8岁的大熊猫华容就可以自由独享近1000平方米的生活空间。

“馆里的气温常年维持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每到夏季气温偏高时,我们就会给华容投喂冰镇苦竹、胡萝卜。”青神国际竹艺城熊猫馆馆长杨进向记者介绍,熊猫馆在毗邻的湿地公园内选择了近10个种类的竹子供华容食用。按照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规定,熊猫馆为华容定制了专门的食谱,确保新鲜、安全,圈舍消杀也非常到位。“我们爱护华容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杨进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调整政策,大熊猫对外借展必须兼顾科研和宣教功能,大熊猫及其后代产权始终归属中国。旅居海外又回国的大熊猫案例不占少数,在世界范围内圈粉无数的大熊猫也成为四川最强的文化IP之一。

四川拥有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科研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与10个国家12家动物园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宏葆透露,接下来,四川将高标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构建大熊猫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科研基地和野化放归基地等科研平台,并持续加强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