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山有精灵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7月31日清早6点,伴随着啾啾鸟鸣、薄薄晨雾,吴锋与他的搭档黄天鹏一行利落地换上冲锋衣、穿上登山鞋,挎起饮水壶,往林间猴群所在地走去。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吴锋2005年成为了一名“金丝猴追踪者”。十余年来,他的工作就是跟踪、监测、唤引金丝猴,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金丝猴日出而行、日落而息,所以吴锋的作息时间也必须与金丝猴保持一致。

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海拔高达2200米,夏季时节来得较晚,神农架金丝猴正是需要补充营养的时候。除了食用树叶、云雾草,科研人员还要给它们补充一些花生、苹果、胡萝卜等。吴锋告诉记者,基地常年生活着80多只金丝猴,分布在8平方公里范围内,50多名工作人员全年驻扎在这里。研究基地也成了动物保护教育基地。

跨过小溪、绕过山腰,只见一群毛色艳丽、姿态可爱的川金丝猴正在林间快乐地玩耍。“我们每天天一亮就要上山‘引猴’,如果来晚了,猴子可能要跑到别的山头去,那就不好找了。”吴锋说。一年365天,吴锋与同事们每天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矛盾纷争、幼猴出生、“家长”更替,猴群的变化时常都在发生,整整一天吴锋都必须对猴群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直到天黑,所有科研监测工作结束,在确认金丝猴所处位置后,才能回到基地休息。

雨后初晴,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房界垭209国道沿线山林如洗,白桦树、落叶松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树影斑驳中,一座长43米、宽8米、高7米的拱形天桥掩映其中,横跨公路两侧。这座天桥,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的一处野生动物通道—“国宝”金丝猴通道。这些专为动物精灵打造的迁徙通道,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高质量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写照。

金丝猴是我国特产珍稀动物,自然分布于邛崃山和岷山并延伸到甘肃南部、陕西秦岭山脉和湖北神农架。直到上世纪80年代,神农架金丝猴才为人所知,但由于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2004年,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开展金丝猴系统保护和研究。

神农架金丝猴是川金丝猴亚种,数量少,繁殖和疾病也是影响金丝猴种群延续的两大难题。科研团队采取人工繁育单元配置、隔笼、营养补充等措施,对野外金丝猴的繁育模式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金丝猴的繁殖质量、繁殖效率以及幼猴的成活率。

2019年5月,《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国家公园内禁止一切狩猎捕捞活动,就连揭草皮捡鸟蛋也不准。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柳健雄说,国家公园实行分级分类保护,禁止一切开发建设和人为的干扰活动。现有建设项目如果不符合规划,也要按要求限期改造或者拆除。经过为期3年的“三绿工程”—覆绿、增绿、改绿,实现全域绿化,神农架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从1982年的63%上升到96%。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金丝猴的繁衍壮大提供了优渥的自然条件。通过长时间研究,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已逐步建立了神农架金丝猴的疾病与预防控制体系、人工繁育体系、环境适应力评价体系,掌握了神农架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生物廊道的建设,让破碎化、斑块化的栖息地得以恢复。

“通过优化繁育模式,2017年3月至5月、2018年2月至4月,雌猴相继产下的两批小金丝猴,成活率均达到100%。”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负责人黄天鹏说,“但我们还没有掌握金丝猴人工繁育技术,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

黄天鹏说,神农架国家公园已与国内29所高校、12家科研机构开展多领域课题合作研究。

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第三次金丝猴种群调查显示,神农架金丝猴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1只扩大到3个金丝猴大种群,9个小种群,总数达到1471只,栖息地也从250平方公里增至354平方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