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设计师,因为你要设计的就是你的生活”。人们对于日本设计的认可,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在的形态,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人的心灵感受吧。
简约、实用,并透着时尚感,日本设计在全世界“圈粉”无数,成为日本商品的一张名片。而且日本设计背后往往蕴含着设计者对人与物关系的哲思,使得独特的美学风格能够突破性别、年龄和文化的界限。
今年3月底,在小米成立10周年之际,该公司发布的新Logo引发全网热议。因为这个由日本知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号称“品牌重大升级”的新Logo,看上去居然仅仅是外框由方形变成了圆形。在网友直呼“小米被骗”之时,小米公司表示,新Logo不只是简单的、形态的改变,而是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升级。公司还称,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原研哉在品牌视觉上对东方哲学的思考:科技越是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态。所谓“生命的形态”,在原研哉看来,就是“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和个性”。这也是其设计理念的核心——“生命感设计”。
在笔者看来,“生命感设计”的核心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外在漂亮的东西不一定实用,但如果既实用又美观,那大抵可以“收买”消费者的心。
提及日本设计,绕不开开创了日本平面设计黄金时代的“日本宣传美术会”(简称“日宣美”)。日宣美作为日本战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设计团体,于1951年在东京成立。日宣美每年在日本几个主要城市举办“日宣美展”,并从1953年第3届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让众多优秀设计人才脱颖而出。经济的复苏和产业的发展,活跃了日本国内的“消费景气”。在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过程中,企业为了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卖力地打广告。日本设计,凭借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由此走上了振兴之路。
这也形成了日本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注重用户体验。便利店卖的饭团,包装纸可以左右分开撕下,既不影响食用,也注意卫生;易拉罐开口是内扣式,因此无需顾虑拉环要扔到哪;酱油瓶口设计了特殊的回流构造,解决了滴漏问题;公交车或地铁里的拉环上方,设计了可供抓握的地方,便利各类身高人群使用……类似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使人无处不感受到创意带给人的“友好”。
日本素有“银发国”之称,养老产业的精细化、多样化,已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而“适老化”产品也以更贴心的设计进入人们的日常。例如,日本有一款只有5个台阶高的迷你手扶电梯,被称为“最短电梯”,它专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设计;在部分食品卖场,所有推车都加上了放大镜,以便消费者,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看清楚商品价格、说明等。
再比如,以“生产即食”食品闻名的日本企业日清食品株式会社2019年推出了专为吃杯面而设计的两款叉子,采用手柄与叉身呈128度的弯角设计。日清公司称,这样是为了迎合日清杯面的发泡胶杯身,这个角度在食客吃面时最容易把面送入口中,叉身凸起部分也能让面条更容易缠在叉子上。
设计作为日本商品的一个重要卖点,成为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的桥梁。有“能够带动销售的设计魔术师”之称的佐藤可士和,在其著作《艺术整理术》中坦言:“艺术设计的本质正是如此。通过整理,发掘最重要的关键,再加以琢磨、设计。只要这个过程顺利,便能完美地将信息传达给观者。换句话说,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连接商品和消费者的沟通设计。”
这样的创意设计理念也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不少赴日旅游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就是愿意为很多“意外”的商品买单。无论是带有日本传统元素的文具,还是饱含生活智慧的收纳用品,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用”的畅快感,其精巧的设计也能带来愉悦感,这些都是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的重要原因。
原研哉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设计师,因为你要设计的就是你的生活”。人们对于日本设计的认可,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外在的形态,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贴近生活、贴近人的心灵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