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提升了市场化水平、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推动了贷款利率下降、促进了银行经营变化,带来一系列成效。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继续完善和发展相关衍生品市场,加大对中小银行技术和人员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基准作用。近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对LPR改革情况进行了阐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长期存在“利率两轨”问题,也就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这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推动贷款利率改革,实现“两轨合一轨”,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
为此,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启动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这次改革主要包括:一是LPR按照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加减点的方式形成,这是实现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有效联动、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关键;二是LPR报价行在原来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总数达到18家,提高报价行的代表性;三是LPR在原来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的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四是LPR报价由原来每天报价一次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这次改革规范了报价原则。人民银行要求报价行按照自身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来报价,既充分体现市场化报价形成原则,又可以有效提高报价的参考性。同时,人民银行还引导商业银行机构尽快应用LPR,从2019年第三季度起将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2019年底,新发生贷款中运用LPR定价的占比已超过90%。在对增量改革的基础上,2020年3月至8月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总体来看,LPR改革后,形成由MLF利率到LPR再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带来一系列成效。
首先,改革提升了市场化水平。MLF利率由市场化招标形成,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报价行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因此LPR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资金供求变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
其次,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MLF是人民银行的中期政策利率,LPR是由MLF利率加点形成的,人民银行通过调整MLF即可以影响LPR,推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和效率提高。
再次,推动了贷款利率下降。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隐形下限被完全打破,政策利率下降的效果放大传导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有所下行。
最后,促进了银行经营变化。银行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增强,同时贷款利率下行促使其不仅要提升资产端定价还应降低负债端成本。
当然,LPR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LPR改革中,出现了部分中小银行受人员能力、系统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未将LPR嵌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情况,以及LPR变动可能诱发借款人根据利率变动提前或延期还款从而增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难度等问题,需要予以研究解决。
进一步深化LPR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首先应继续完善和发展LPR衍生品市场,完善LPR利率互换、期权等产品开发,以及MLF操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操作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为LPR提供更好参考基准并更好引导市场预期。其次应加大对中小银行技术和人员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科学定价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断发挥中小银行的优势,将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小微企业领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