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住乡愁,民生提质
□ 赵安华

在一片片长满水稻和荷叶的绿浪中,白墙黑瓦的两三层楼群错落有致,镶嵌在精心打造的绿色园区里,每个园区都依河而建,充满人文气息,每一处都是那么精致,堪称一步一景一幅画,一草一木皆相宜。

眼前的一切,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难以想象。这几个新建村,浑然天成,各具特色,每个村的文化主题不同,除保留了原有的乡情风貌,还注入了时代元素,把水乡村居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笔者在江苏建湖县的恒东、收成等十几个村实地走访时看到的景象。当地同志介绍,建湖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治理上也走过一些弯路——大拆大建,让农民进城居住。但是,人进城了,农民们多年来形成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恋土地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他们的根在农村,生活圈子在农村,田地还在农村,他们的乡愁是抺不去的。人在城里,田在村里;身在楼上,心在地里。

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工作是行不通的!现实和问题摆在面前,建湖县委一班人冷静下来,对此前推进的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反思。大家认识到,在中国农村,各地的差异性较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风民俗,人文特色。多年来,正是这些风俗习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德行操守,对维护乡村安定团结、发展进步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乡愁”,每个地方、每个人的乡愁不同,但留住乡愁、留住心中那份美好的期望是共同的。让乡村的记忆在社会发展中永续下来,这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苏北农房改善中,盐城市委、建湖县委在探索实践中得出结论,让农民留住乡愁,就要保护好乡村的文化,就得处处为农民着想,让老百姓过得幸福。于是,他们坚持借景规划,依托村庄自然资源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空间摆布合理科学,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村庄风貌,充分彰显里下河地区的水乡特色。针对农村发展中长期遗留的一些问题,他们想方设法,破解难题,统筹城乡建设,在充分吸取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精心谋划乡村发展新模式,探索并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农村发展和乡居文化传播的好路子,让老百姓在乡村的记忆中,不忘初心,不丢特色,提升生活品质。

建湖县委成立了专办,对全县村庄作出统一规划,让那些原本零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居住。农民们拆除原来的危旧房,退宅还田。政府补偿给农民房屋拆迁和宅基地退出资金,农户可选择进城、进镇或购买由政府为他们代建的农村住房。

同时,针对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现象,探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条田化、农业农场化、耕作机械化,既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强了农业吸引力,也带动了村集体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建湖的养殖业、种植业因此蓬勃兴起,引来不少数亿元投资的农业项目,千亩鱼塘、万亩粮田的承包大户越来越多。尤其是具有水乡特色的水产养殖,品种多、产量大,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在建湖县,新建的农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把城市社区的功能运用到农村。这些新建的农村小区都有服务大厅,“网络多跑路”,让农民办事不出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且每个农村小区都建有娱乐室、食堂、医疗服务站、乡村事务调解室乃至日间照料中心、康乐中心等,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并有专人照顾。

走访中,从村民们脸上,可以强烈感受到他们的幸福。而印象最深的是领导干部推进各项工作时,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据了解,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建湖县工作专办坚持把每一个细节想周全、每一项工作做到位。比如在农民住房的户型设计上,他们精心设计建筑形态、户型结构,提供不同房型供群众选择,满足了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如今,一个个农村新建小区,在西塘河畔美丽矗立。可以预见,伴着新时代的号角,在不久的将来,建湖这个黄海西岸的璀璨明珠在盐阜大地上会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