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奶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生产成本逐渐上升。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大约有76%的牧场面临人员短缺问题。“因为牧场人员复工,需要按要求隔离,不能立即投入生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受疫情影响,很多牧场还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资金用于劳动力保护和奶牛防疫,比如购买口罩、防护服、奶牛疫苗,甚至给员工额外支出住宿费用,以降低住宿密度等,这些都带来了成本的上升。
另一方面,生鲜乳价格呈现下行趋势。由于防疫期间运输和产品销量问题,1月份以来,我国多个省份的生鲜乳价格不断下降,乳企库存积压,从而造成部分牧场生鲜乳价格的连带下降。
此外,终端消费受到抑制。疫情严重时期,社区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集贸市场关闭,消费需求下降。尤其是惠及2200万名中小学生的学生奶,原来每天能消耗420吨,现在由于大部分年级尚未开学,导致学生奶加工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都使奶业的终端消费受到了抑制,直接影响加工,继而影响到奶业的生产,整个产业链都被波及。
面对突发的疫情,各大乳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伊利集团为例,疫情发生后,积极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和有序运作,在牧场饲草料短缺,牛奶外运困难,口罩、防护服紧缺的危急时刻,伊利第一时间筹集抗疫物资驰援上游牧场和奶农,并根据自身经验,提供全方位抗疫指导。
面对疫情期间的“少出门”,各大乳企也纷纷开启了电商、新零售等模式,寻找销售增长点,比如与京东、阿里巴巴、盒马鲜生合作,或者如蒙牛推出的“天鲜配”,打造了“线上平台订奶,楼下智能冰柜取奶”的新零售模式。
专家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消费者对乳品的认识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乳制品市场在疫情之后也有望拥有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加强渠道的终端动销管理,还要结合消费升级趋势,推出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优质产品,为疫情后乳品消费反弹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