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全面推进各领域协同联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过程中,三省一市将聚焦“五个新”加快修复长三角经济活力,着力增强长三角发展动能。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编制的《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2019)》日前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构建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该《报告》首次发布是2018年,今年是第二次发布,城市覆盖面由长三角城市群26座城市扩大到三省一市41座城市。
补短板重创新
《报告》显示,自从2018年中央决定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全面推进各领域协同联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指数达到122.2,较2013年提升22.2个点,较2017年提升4.1个点。在5个分项指数中,创新发展指数达到164,对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贡献度超过50%,表明创新驱动正在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绿色发展指数、共享发展指数分别为125.7和119.7,均较2017年有所提升,反映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相对而言,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环境变化影响,长三角开放发展指数提升幅度较小,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较低;协调发展仍然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报告》分析了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大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水平。2018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平均得分为73.7、62.9、66.9和59.0,上海大都市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各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2018年,上海、南京、杭州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高于都市圈内部第二名城市10个点左右;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合肥仅高于第二名城市芜湖2.1个点。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41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梯度格局,上海、杭州、苏州3座城市稳居第一梯队,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均在80分以上。南京、宁波、无锡、嘉兴、常州等18座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在60-80之间),其中有15座城市得分位于65左右,比2017年增加2个;其他20座城市属于第三梯队。41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平均得分由2017年的60.2提高到2018年的61.8,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由2017年的47.3缩小到2018年的44.3,反映长三角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提升且城市之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从5个分项指数来看,在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创新实力保持领先,无锡、常州、宁波、镇江、合肥、芜湖跻身前10位。在开放发展方面,上海、苏州继续保持较高开放水平,同时排名前10位的城市里有5个来自浙江,江苏和安徽部分城市的开放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绿色发展方面,近年来41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其中浙江作为我国“两山理论”发源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长三角前列,在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城市中有6个来自浙江省。在协调发展方面,41座城市协调发展指数比较接近,得分在80以上的城市占82.9%,比去年同期上升4.9个百分点,反映长三角各城市在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等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在共享发展方面,长三角41座城市的共享发展指数平均得分达到80.2分,与2017年基本持平。其中,江苏南京共享发展指数得分超越浙江杭州,排在41座城市首位;前5强中,浙江占了3席,分别是杭州、丽水和宁波。
化危为机增活力
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着力增强长三角发展动能,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不仅是三省一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长三角区域的使命责任。
《报告》围绕长三角如何合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联防联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树立全国样板,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是提升发展能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四是提升策源能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五是提高密度强度,打造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六是强化共建共享,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七是加强协同保护,打造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八是破除行政壁垒,打造一体化要素大市场;九是缩小制度落差,打造一体化优质营商环境。
《报告》提出三省一市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过程中,应当避免因为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而进退失据,继续走大水漫灌、盲目举债、粗放投资的老路,要保持战略定力,把疫情作为倒逼改革的“机会窗口”,将实施宏观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聚焦“五个新”加快修复长三角经济活力,着力增强长三角发展动能。一是抓好“新基建”。根据中央对“新基建”的部署,积极围绕七大重点领域,超前布局和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基建”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方面的潜力。二是培育新经济。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长三角应当聚焦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数字娱乐、数字生活、智能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对相关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加快培育形成新经济增长引擎。三是扩大新消费。把握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消费升级等热点,着力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消费带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酒店餐饮等行业全面复苏。四是推广新服务。积极拓展电子证照在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跨区域深度应用,提升长三角“一网通办”网上办理能力,推动更多跨区域事项“全程网办”,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发展氛围更佳、体制机制更新、创新能力更强、竞争实力更高、企业活力更好的地区。五是探索新机制。在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分工协作、统一城乡土地市场、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推动率先突破和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