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相信这块硬骨头一定能啃下来”
——记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闫建平
闫建平(右)走访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家。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耿丹丹

“我们村有650余户,2700多人,耕地面积5400亩,主要农作物是红枣和核桃,有约5500只羊。”说起村里情况,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闫建平如数家珍。“我现在是驻村工作队里的‘老队员’了,村里的事再清楚不过了。”

2018年初,闫建平来到新疆策勒县策勒乡深度贫困村——玛合玛勒村,成了一名驻村干部。入户走访、春耕生产、帮扶就业……作为工作队队长,家长里短、大事小事,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玛合玛勒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只有1.6亩。除了满足全家的基本口粮,每亩地收益仅300元到400元。因此,外出打工就业成了村里贫困户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

“村里85%的劳动力通过就业脱贫致富。”闫建平说,两年的时间,他充当了村民的“就业向导”,通过就业,他也感受到了许多村民由外至内的改变。 村里的姑娘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就是众多敢于“转变”的村民之一。闫建平告诉记者,4月初,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主动找到他,报名去了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工作。“前几天到了乌鲁木齐,还给我发了微信,状态特别好。”闫建平说。

2018年,在一次走访入户中,闫建平认识了当时还是贫困户的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她那时很腼腆,但是普通话说的还不错。”在闫建平的鼓励下,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当起了村委会妇联主席助理,负责管理村里的妇女工作。由于工作优秀,不久后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又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

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她还有个年幼的孩子要照顾。“在村里工作半年后,阿依图拉罕告诉我,她想打工多挣点钱。”闫建平说,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在村里采购蔬菜的菜店就业,有了稳定且不错的收入,一家人也因此脱了贫。

丰富的工作经历让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的思想有了极大转变。“我还年轻,我想出去开阔眼界。”说起自己想外出务工的缘由,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告诉记者,闫书记的鼓励和支持,坚定了她外出务工的信心。“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和田市,现在我想去再远点的地方看看。”

如今,阿依图拉罕·麦提亚森已经在乌鲁木齐正式上岗,开始了新生活。她告诉记者,以前因为家里穷,读完高中的她没有机会上大学。“我希望可以多挣点钱,让我的孩子好好上学,希望她有自己的梦想。”

白墙红门,新扩建的房屋错落有致,院落内的花坛里冒着新芽。这是村民布威赛莱姆·麦麦提敏的“新家”。“他们家有13口人,曾经不仅是贫困户,还是全村有名的‘脏乱差’。”闫建平说,村里变化最大的就是布威赛莱姆·麦麦提敏一家。

“以前木栅栏就是围墙,院内尘土飞扬,房子是多年前的砖瓦房。”闫建平告诉记者,为了帮助这一家人整治和修缮院落,他动员全村人帮忙“大变身”。“现在,不仅房屋新了,他们一家人通过特色养殖、外出务工、就近就业已经脱贫了。”闫建平说。

今年31岁的布威赛莱姆·麦麦提敏在村委会做厨师已经2年。她告诉记者,在闫建平书记的帮助下她从一个家庭主妇变成了一名厨师。“我现在不仅会做拉条子和抓饭,还会包饺子、做面包,连家常菜都很拿手。”布威赛莱姆·麦麦提敏说,如今家里脱了贫,工作让她有稳定收入,还练就了技能。“真的很感谢闫书记”。

“看到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也很欣慰。”闫建平说,今年村里仅剩70多人未脱贫,为了帮助他们稳定脱贫,除了综合保障兜底,村里还增加了公益性岗位,去年建成投运的扶贫车间今年也将继续发挥就近就业的功能作用。“现在愿意外出就业的村民也多了,大家的主动性更强了。”闫建平告诉记者,扶贫更多的是扶智,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了思想,激发了内生动力,相信这块“硬骨头”一定能啃下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