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运用科技创新力量践行新发展理念,多策并举化解创新难题,明确了实践要求、指明了行动方向。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伴随发展阶段的转变,特别是面临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依靠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越发难以为继。因此,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寻找新业态模式下的新机会,进而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之策。
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与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不断凸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无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重要思路。眼下,受疫情等影响,全球经济走向持续低迷乃至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之中。二者交织叠加,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不确定性。历史经验证明,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业态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把创新放在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多策并举,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人才优先,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三个面向”,破除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难题。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眼下,我国基础研究仍然薄弱,特别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相对不足,不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还要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加强技术开发与集成、装备研制及大规模应用,从而切实解决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难题。
坚持市场导向,破除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当前,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成就可喜,不过,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也不容小觑,其中有不少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破解。对此,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技术得以作为一种市场要素自由流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在发挥好市场作用的同时,还要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特别要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科研成果的合法转化,疏通技术和市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现实堵点。
坚持人才优先,破除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难题。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现在我国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我们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人才优先,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比如,针对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问题,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再如,针对人才培养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问题,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养。总之,要多管齐下营造好环境氛围,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真正造就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队伍。
(执笔: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