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康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蒙小山村建起一家大医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在济世康医院中医科,群众排队候诊。 袁永江摄
上图 大山环抱的济世康医院。
右图 济世康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余参与医院新楼建设。
本报记者 吴秉泽摄

走进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观风海镇果化社区,连片的蔬菜大棚在春日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大棚西面,一幢粉红色外墙的五层楼房格外醒目。乡村道路上,不时有群众前往这幢“高楼”。

这就是济世康医院所在地。作为一家民办乡村医院,该院长期守护着周边地区村民的健康,为乌蒙山区群众脱贫奔小康筑起了一道“卫生防线”。

乡村诊所变身综合医院

3月30日,经济日报记者从威宁县城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济世康医院。一楼治疗室有不少群众在输液;二楼中医科最“火爆”,看病的群众排起了长队;紧挨着的中药房内,6名药师正忙着配药。

“现在是农忙时节,看病群众已经少了许多。”院长刘世虎告诉记者,每年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病人最多,医院最忙。“看病的医生几个小时都动不了,常常午饭都没时间吃。病人如果需要住院,必须提前预约。”

刘世虎是地地道道的果化人,少年时父母希望他能吃上“财政饭”,但祖母的辞世让他萌生了从医念头。“奶奶当年患病,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最终咯血离世。”

1995年初中毕业时,刘世虎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威宁卫校,卫校毕业后几经辗转,刘世虎最终于1999年回村开办了一间乡村卫生诊所。

“当时条件很简陋,只有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土墙房,看病的群众稍微多一点就坐不下,冬天在外面等候很冷。”刘世虎说。

为了让群众就医条件好一点,2001年刘世虎对小诊所进行扩建,面积扩大到约100平方米,医务人员也增加到4人。因为缺少资金,扩建工作大多由刘世虎和家人自己动手,“自己能干的绝不请人”。

随着诊所面积的扩大,诊疗设备的增加,到诊所看病的群众也日益增多。2006年,刘世虎的诊所被卫生部门“收编”为村卫生室,每月发放30元补贴,后来逐渐增加到400元。

随着病人越来越多,2012年刘世虎决定再扩大诊所,中途又改变想法,决定扩建大楼并争取审批成为医院。

乡村诊所变身综合医院,远远超出刘世虎的经济承受能力。改建中,为了省钱,他白天看病、晚上去工地吊砖,“把一块砖运到楼上,包工头连砖带运费收2.5元,我们自己吊上来,只要两元”。

后来,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刘世虎不得已变卖了家中部分资产。让刘世虎感动的是,家中的亲戚倾囊相助,一家医疗设备公司还主动赊账……

就这样,刘世虎的诊所于2014年7月正式变成了济世康医院。

威宁自治县有关部门也没有因为民办身份、偏远位置,就对济世康医院区别对待。刘世虎说:“有关部门对我们一视同仁,有问题不回避,该整改的整改、该处罚的处罚、该支持的也不含糊,让我们发展起来很安心。”

2016年5月,济世康医院被纳入威宁自治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这既有利于减轻农民看病住院的负担,也为医院吸引农民就近治疗创造了条件。

如今,济世康医院病床位达到80张,开设有7个科室,拥有数字化摄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全院职工人数超过70人,还有医生来自黑龙江省。

观风海镇镇长张波表示,济世康医院极大方便了果化社区及周边村庄群众看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为群众健康筑起一道“防火墙”

辗转几家医院后,威宁自治县秀水镇朝阳村村民刘永志将3个月大的女儿带到济世康医院,“其他几家医院都不敢接诊”。让刘永志没想到的是,济世康医院的大夫不仅治好了女儿的病,还能“先治病后交钱”。 作为院长的刘世虎深知,要赢得群众信任,既要医术过硬,更要医德过关。 刘世虎“穿着补丁衣服”长大,对于贫困群众甚是同情,群众来看病,能付医疗费的就付,暂时有困难还能赊账,万一给不了也就算了,“治病救人比挣钱有意义得多”。

据济世康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医院每年都有数万元医疗费收不回来,欠账最久的已达10余年。 对于济世康医院没条件救治的病人,刘世虎时常开车将其送去贵阳、昆明等大城市治病,“若有钱就给点油费,若没钱也就算了。”

29岁的患者马江全家住30公里外的威宁自治县哈拉河镇马脖村,因左脚趾坏死,曾去过省外大医院治疗,但收效甚微。经亲戚推荐马江全来到济世康医院,没想到治疗效果不错,“以前脚只要一落地就会痛,现在基本不痛了。”

已经76岁的儿科医生陈庆华,2018年11月正式加盟济世康医院,“这里的氛围不错,我打算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灵活的薪酬机制,让济世康医院的医护人员有长期坚持干下去的信心。据介绍,该院医护人员的薪酬每月调整,由“院管会”每月评定,“工资待遇不看职称,看工作能力、看患者评价、看工作量”。

记者了解到,去年月工资最高的医生拿过2万元,最低的也有8000元。

医护人员精心服务,让济世康医院不断得到群众认可,大家口口相传,吸引来不少周边乡镇甚至是外省病人来治病。2019年,济世康医院接待就诊超过4万人次,住院人次较2017年增长近1倍。

被群众认可,让济世康医院医护人员感受到坚持下去的意义。护士赵江江是迤那镇中海村人,2014年从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几家诊所、药房工作过,2015年来到济世康医院并坚持至今。“一方面是离家近,更重要的是当地群众很信任我们,让我感到付出的价值所在。”

乡村民办医院发展任重道远

虽然成长较快、群众信服,但济世康医院也面临着不少烦恼。医务人员招聘难、留人难是其中之一。

“医院地处偏远山村,生活交通相对不便,很难吸引人、留住人。”刘世虎告诉记者,曾经有应聘者来医院不到5分钟就走了,“连水都没喝一口”。如今,医院的条件仍旧很艰苦,“理发都是到十几公里外的小集镇去,住宿条件也简陋”。

济世康医院人事主任马济告诉记者,该院的人员结构严重分化,执业医师普遍年纪偏大,大多在60岁以上,护理人员又偏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5岁左右,流动性太大,“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辞职走人的情况还是常有”。

威宁自治县人口超过150万,面积近6300平方公里,人均占有的公立医疗资源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至今还是贵州剩余贫困人口最多的深度贫困县。

“民办医院有效弥补了公立医院床位和医护人员不足的短板,为保障全县群众健康、决战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威宁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医政股股长林杉浩告诉记者,该县民营医院与公立医疗机构在数量、人员上大致相当,分别为42家医院、2300多名医护人员。

另一方面,民办医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规模小、服务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设备配置不足;医务人员的管理和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大等。

威宁自治县卫健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依法依规坚定支持民办医院平稳健康发展”。据了解,威宁自治县下一步将继续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在学习培训等方面给民办医院提供更多机会,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

2018年9月,刘世虎动工新建了一栋6层楼房,如今主体工程已经竣工。“这栋楼房是按照医院的功能布局设计的,正式投用后,医院的诊治工作将进一步规范,群众的就诊环境也将进一步提高。”

刘世虎希望,未来群众“走进医院就能感到安全”。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