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朵“金花”,面对疫情不退缩
——记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90后”护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琳
3月17日,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临行前,护士安华(左)与匡敏在战斗过的医院合影。
本报记者 周 琳摄

3月17日是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一批、第二批队员离开武汉的日子。50多个日夜、13批医疗队、2800多名队员……回首这段抗疫历程,1990年出生的贾燕、1991年出生的匡敏、1991年出生的安华在道别时流下了热泪。

看上去有些柔弱的3位女孩,分别来自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为了同一个目的,她们来到武汉,成为江苏省援助湖北医疗队中3朵美丽的“90后金花”。

1月23日,护士贾燕正在宜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夜班。晚上8点,护士长在微信群里发出通知:“应上级要求,需要派一位重症护士支援武汉。”贾燕看到通知后,马上向护士长报名。“不管谁去,总是有人要去的,我们支持你!”贾燕的妈妈闻讯说。母亲的支持,更加坚定了贾燕驰援武汉的决心。

主动请缨的还有安华。1月27日,安华作为首批江苏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之一,踏上逆行之路。临别前,安华对同事说:“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已有6年多急重症护理经验的匡敏,工作后从未请过假。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节奏快、任务多、压力大,对护士的专业要求很高,她在请战书中写道:“我是一名护士,眼下正是防疫阻击战用人之际,我们‘90后’不会退缩。”

彼时的武汉,离汉通道关闭,农贸市场关闭,社区开始封闭,方舱医院尚未启动,疫情影响日渐加重。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不确定性,3朵“小金花”害怕吗?

刚到武汉驻地,安华顾不上休息,稍微整理了一下行装就投入到忙碌的培训中。由于当时疫情形势严峻,培训之后第2天,安华就与同事一起赶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疗护理科。

“刚来武汉第一周,接触到很多重病症患者,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我已做好准备,希望家里人不要担心,相信我一定能不负众望。”安华说。

疫情暴发之初,武汉多数医院的物资并不宽裕。为了节省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医用防护装备,安华、匡敏、贾燕等医护人员顾不上喝水,常常一工作就不停歇,尽量减少上厕所频率。“上一次厕所就会浪费一件防护服,那时的防护服特别珍贵,舍不得浪费。”安华说,很多医护人员忙于防疫工作,常常不能按点吃饭,护士们每天一般只休息几个小时,有的重要岗位甚至还没来得及休息,又继续上岗工作。

贾燕随队支援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我被分配在ICU组,工作任务较重。有一次上班时,不知什么原因明显感觉到了窒息感,防护服一穿上就感觉很闷,做出调整后稍微好些,但与病人说几句话仍要停下来喘几口气。”贾燕说,每次下班的时候,她贴身穿的短袖和护士裤常常湿透了,幸亏早饭吃得多,才不至于虚脱。

匡敏的体力消耗也很大。“每天将近12小时的工作,换班下来,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也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道痕。”匡敏说,即便如此,她也顾不上休息,一有时间就在房间反复演练防护服的穿脱,认真复习防护注意事项。

安华是个乐观幽默的女孩,“每天手部消毒要做好几十遍。如果问我,手部消毒的味道是否影响吃饭、喝水?我可能会说,这刺鼻的消毒水味道确实影响就餐,但这也是胜利的味道啊”。

29岁的匡敏,ICU科里的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脓液、痰液、呕吐物、大小便,这些在别人看来污秽不堪的东西,匡敏却从不怕脏,认真观察,希望揪出“蛛丝马迹”,帮助主治大夫判断病情。

匡敏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为自己能够站在抗疫第一线与这么多同行一起并肩作战而自豪,虽然工作很累,但非常值得。防护服是我这辈子穿过最美的衣服,如果可能,等到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那一天我要留一件干净的,保存起来,永远激励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