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保姆”高效服务春耕春管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在田作物长势正常,春耕备耕扎实推进。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11个冬小麦主产省越冬前一二类苗占83.4%,比上年同期增长2.7个百分点,苗情长势好于上年,目前北方大部地区冬小麦仍处于越冬期。冬油菜面积9200多万亩,同比增加270万亩,主产区一二类苗占83.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已进入蕾薹期。

雨水节气已过,冬小麦返青起身,油菜开始抽薹,菜园、果园和茶园也进入春管期。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春管的准备阶段,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行动起来。

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向全国1900万名高素质农民发出倡议,号召他们发挥立足乡村、联系农户、对接城市的独特优势,助力春季农业生产。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这批高素质农民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生力军,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被亲切地称为“田保姆”。

南方一些地方正趁着气温回升开始田间管理。江西省芦溪县吐霞村有一处规划整齐的温室大棚区,包括上百座玻璃温室大棚和薄膜温室大棚。这些大棚归属于村民欧阳云创办的武功鑫强生态农业公司。作为高素质农民的代表,她通过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学会了育苗嫁接、无土栽培等技术,实现了抗病抗重茬,延长了采摘期。如今,她的团队有几十人,不仅负责基地的水稻、蔬菜种植,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育苗等社会化服务。

2月中旬,东北大地还在封冻中,但在防控疫情蔓延的同时已谋划备耕。黑龙江省兰西县农业农村局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进行线上对接,提供全程生产服务。该县组织开发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平台,利用网络签订服务合同,农户实现了不见面就能签约,不出门就能种地。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带头人已经与农户达成50万亩耕地的托管服务意向。通过统一集中服务和规模经营,预计将减少近10万人次的农业生产人员流动。

记者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春耕备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农资到村到店难。目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总量充足,但这些农资运销“最后一公里”受阻,难以进店进村。同时,一些地方农村甚至封村堵路,正常的农事活动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当前农业用工贵、用工难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一些规模经营主体的春耕生产。

面对这些新情况,“田保姆”的优势越发明显。“春耕生产中,农资的高效流通、农业技术的推广、社会化服务的落地,离不开高素质农民的参与。”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说,所谓高素质农民,承接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而来,既包括了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主体,也包括了返乡下乡从事农业的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在春耕生产中,他们积极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依托“统一整地、统一购种、统一购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

为服务新农民和小农户,农业农村部近年建设了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组织37万名农技推广人员、6000名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线上解答难题、开展技术指导、提供远程问诊。1月下旬以来,平台专家和农技人员运用信息化高效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线上及时解答农业问题41万多个,发布服务日志38万多条,实现了农技指导全天候高效服务。

“我们将充分发挥信息化便捷高效等优势,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在线开展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持续服务春季农业生产。”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要以高素质农民为依托,扩大平台在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经营者中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加速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