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节后错峰返程期,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和保畅压力叠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对此,上海广泛动员,积极应对: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从各行各业到各个社区,大家顾全大局、严防死守、支援技术、主动奉献。疫情面前,一座城的“硬核”与温情相交融,正展现着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
近日,从外地返沪人员增加,为确保返程和企业复工安全有序,上海市疫情防控各环节紧密衔接,压实责任持续坚守。
2月9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通过视频系统检查上海全市主要交通枢纽、入沪道口、公共场所疫情防控以及城市运行保障情况,并连线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有关工作最新进展。李强强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防控必须从严、措施必须精准、责任必须压实,更加有力有效地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织紧织密防控网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立法树严规
“随着返程客流的到来,防输入和防扩散的任务很重。”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10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正根据超大型城市和国际枢纽的特点,全力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坚决把道口守牢、小区管住、单位管好。
2月9日下午,上海发布《关于鼓励错峰上下班的通告》,鼓励市民错峰上下班。《通告》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科研、IT等行业从业人员居家办公、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
这些细致的规定,体现了上海“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的特色。当“战疫”打响,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迎来了一场精细化管理的“大考验”,连日来,上海各行业各部门已出台了80多个针对性的防控标准和分类工作指导。比如,目前上海市部分宾馆饭店尚在营业,为更加有效抓实抓细防控工作,上海市文旅局会同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2月5日出台《上海市旅游住宿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明确台账“一人一卡”、公共用品“一客一换”、餐厅用餐“分餐进食”等制度。锦江都城酒店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昝琳告诉记者,公司旗下所有酒店早在1月24日就已要求所有入住客人测量体温,体温正常才可入住,并对所有入住客人的早餐实行打包和送餐到客房的做法。
面对疫情严峻考验,上海快速决策,立法树严规。2月7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即日起生效。该《决定》颁布后,受到社会各方赞誉,认为这是“依法防控”的地方人大生动实践,为上海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撑。
“非常时期,非常立法。”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说,现在正值各类人员大量集中返沪、企业集中复工的关键时段,防控难度相比之前更大,需要采取更加严密有力的防控措施。上海静安区华山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潘志歌说,在搜集居民的相关疫情防控信息时,绝大多数人都很支持配合,但也有少数居民不愿如实告知。“之前我们只能苦口婆心,现在有了这个《决定》,工作起来就硬气多了。”
2月7日14时58分,44岁的上海人陆某未佩戴口罩进入轨交四号线临平路站。被拦下后,陆某非但不听从安检人员和车站工作人员劝阻,还动手推搡安检人员。随后,民警将其控制并检测体温后,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他也成为上海首个因不佩戴口罩强行冲闯地铁车站而被行政拘留的人。
执法必须刚性,维护企业稳定则需关怀备至。2月8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初步测算,其中的‘减免缓退’各项政策预计可为企业减负超300亿元。”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表示,上海将切实为各类企业减轻负担,加大金融助企纾困力度,着力做好援企稳岗工作。
此外,“一网通办”作为上海数字政务服务的品牌,在此次抗击疫情战役中大显身手。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一网通办”智能自助终端载体引导居民网上、掌上办事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受理大厅现场人员流量。“一网通办”还上线新冠肺炎防控专栏,通过多端联动,提供上海疫情最新动态、实时防控公布(全国/上海)、来沪人员健康登记、相关查询服务、长三角其它省市相关信息汇总栏目。
交通“三全”管
2月9日开始,各类人员大量返沪,上海处于“防输入、防传播、防扩散”的关键阶段,各交通道口、车站、机场、公交、轨道交通等场所成为严防死守的关键位置。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之下没有局外人。自2月3日零时起,上海市9处高速道口检査站严格落实“逢车逢人必登记”措施。近几天,每天零点,上海普陀区曹杨二中老师方超杰,都会准时出现在上海花桥道口,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开始新一班次的测量体温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上海普陀团区委青年志愿服务教育系统负责人,在志愿值班之外,他还要联络协调、准备物料,往往一天只睡很少时间。
像方超杰这样的志愿者,普陀全区共有600余人,以一天24小时、每6小时一班轮换。虽然夜很黑、天很冷,而且一站就是6个小时,常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但他们不觉得苦。“能为抵抗疫情做一点是一点,这一点点聚集起来,就是战无不胜的力量。”方超杰说。
正是有了这些志愿者的坚定支持,上海各个重要交通场所的防控工作才能严格落实到位。
“3、2、1,通过。”2月9日上午,返沪旅客正在上海虹桥火车站北三出口处排队测量体温。红外体温测量仪的显示屏上,倒数三秒,随后体温正常的旅客就可通过,等候队伍井然有序,全程不过数分钟,一批旅客就全部测量完毕。目前,铁路上海站、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上海西站等车站在进、出站口均设置测温点,在出站口设置留验站,对全部到达、出发旅客进行测温。而当旅客测温之后,还需要在市民健康云平台登记健康信息。
记者从上海机场集团了解到,自1月28日起,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实施对所有进出上海航班的旅客进行测温登记排查,进入航站楼、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的所有工作人员同步进行体温检测。虹桥机场指挥中心副主任施新颜说,目前,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共设置出港旅客测温点46个,进港旅客测温点18个,基本配置了红外非接触式测温仪和手动复检测温,可保障大客流测温并防止客流积压,并对旅客使用较频繁的航站楼洗手间、母婴室、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增加消毒频次。
在上海市内交通方面,防控措施持续升级。地铁方面,上海地铁自2月3日起陆续在各地铁站实施乘客测温进站,目前上海地铁全网络共计106座车站实施测温进站。上海地铁每天通过广播、视频等多种方式提醒广大乘客,乘坐地铁必须佩戴口罩,对未佩戴口罩的乘客,上海地铁将进行劝离。
上海久事公交旗下巴士四公司九车队实习驾驶员葛昊庆告诉记者,他和车队队员们经常在深夜为车辆消毒:“扶手是市民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要多擦两遍。”从大年初二开始,每晚葛昊庆都会和同事们来到上海普陀曹杨路停车场,在每一辆车的车厢地板、扶手、座椅靠背、驾驶室等仔细喷洒消毒液并擦洗,夜晚寒冷的气温经常把小葛他们冻得瑟瑟发抖。“相对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这点付出不算什么。”葛昊庆说。
记者从上海久事公交了解到,截至目前,久事公交在全市76个枢纽站、262条线路终点站为上下车乘客做体温测量工作的同时,在42个封闭式枢纽设置了发热乘客临时安置点。这几天久事公交利用新技术,再度加大公交车厢消毒力度,在公交线路试点推广采用大型电动喷雾器喷洒新型消毒剂进行车厢消毒,通过电动喷雾器,消毒因子能很好地悬浮在空气中,对有害微生物进行持续有效消杀。
公共交通是城市流动窗口,上海正在全力做到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三全”管理,确保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社区挑重担
2月6日19时,天空下着小雨,金山区朱泾镇金汇居民区金玉良苑小区门口,一抹身披雨衣的“志愿红”正与小区保安、社区工作者并肩作战。每当有车辆、人员进入小区,他们都会上前一一询问:“您好!您是本小区居民吗?从哪里回来?……”
“我们这里人口密度大、人员结构复杂、社会关注度高,这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和挑战。”朱泾镇党委书记李士权告诉记者,全镇各行各业的2000余名志愿者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参与排摸、道口值守、测量体温、口罩预约登记等工作;还按照镇村社区三级属地负责制,实行网络化管控,下发责任清单,选配村(居)干部、村民组长、楼组长、老党员600余人,建立56个网格,做到“人在网中,事在格中”。
既有人海战术,又有科技助战。“预约登记用掉一个口罩,领购买凭证用掉一个口罩,去药房再用掉一个口罩……”为了避免出现如网友调侃的不利影响,2月2日开始,上海杨浦区江浦路街道打通药房、居委会、居民三个环节,在街道官方微信号上进行预约登记,基本实现了官微线上登记预约的全覆盖,这样居民仅需去药房跑一次,就可以顺利买到口罩。实现了防疫期间,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
杨浦区大桥街道的居民区里,在每个单元最显眼的位置,都能看到一张手写的“温馨提示”。由于时间急,来不及打印,居委会干部们就用手写。这些告示的内容基本上每张都不一样,有的提醒社区居民尽量不要出门,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出现发热及时就医等防感染措施;有的告知居民如果有武汉回沪的居民或做客的亲戚及时打电话告知居委会。
“再坚持一下。”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已经坚持许多天的“小巷总理”们已经非常疲惫,但重任在肩,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和医护人员一样,24小时在线、24小时待命。都说上海精细化管理特别细致,这细致的背后、这里面的精髓、这里面最坚实的力量,就藏在奔波在上海街头巷尾的“小巷总理”身上。
“广大基层一线同志克服困难、连续奋战,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负重前行。”李强说,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了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安全有序,全市各级各方面不能松劲、不能懈怠,必须一严到底、一控到底。
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普通市民,从各行各业到各个社区,大家顾全大局、严防死守、支援技术、主动奉献。在疫情面前,一座城的“硬核”与温情相交融,正展现着上海独特的城市品格。在历次考验中被称道的“魔都结界”能力,正是在这个超大型城市的基层工作者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织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