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负重前行 斗志不减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采访见闻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中)在工作中。 高 翔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申颖 柳 洁 袁 勇

武汉的抗“疫”战斗还在继续,很多白衣战士已经坚守了一个多月。2月2日,记者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采访了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们。

“我们都很坚强”

“我们很期待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建起来分流病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说,目前已没有床位,床位紧张是武汉当前很多医院面临的境况。“1月初医院就设立了发热门诊专班,24小时应诊。随着疫情升级,急救中心成为患者隔离病房。后来又增加了留观区和抢救区。”虽然各方面都很努力,但短时间仍然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就医需求。

田钰介绍,每天来就诊的大约有250人,其中约80%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急救中心70多人全在一线,加班加点连轴转,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息。

田钰的丈夫刚刚在前一天出院回家隔离。丈夫刘汉兴是一位医生,为患者会诊时感染病毒,1月20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10多天时间,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撑过来的,同事们看到的是她不停地在工作。

采访中,田钰几次说“要坚强”。她们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患者“必须坚强”。“我们不怕被感染,怕的是感染以后患者谁来救治,家人谁来照顾。”田钰说。

“你鼓励我,我鼓励你”

38岁的郭琴到中南医院工作15年了,或许是长期待在急救中心,她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忘我的付出没有任何抵触。她把这个叫“急诊科的素质”。

1月12日,正在值班的郭琴出现发热症状,13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当时住院3天,回家进行了隔离。后来专家说可以在临床上恢复工作,我就要求返回岗位。”郭琴说。

在急救中心的走廊里,记者看到墙上贴着很多热心市民寄来的卡片,其中有一张是这样写的:“护士姐姐:谢谢你们拯救了无数个生命,过年了,你们不能回家,谢谢你们的奋斗。”上面画着一个小姑娘的简笔画,落款是:王妍心,2020年1月25日。

郭琴说,看到有热心市民慰问、有人捐赠物资,包括江苏医院的同行们来支援,都让她很感动。有一次郭琴收到一条信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民与你同在。”“这让我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是一个团队,中国人都这样凝聚在一起。”郭琴说,这让她感到非常温暖:“你鼓励我,我鼓励你,团结一致往前走。”

一线的防护物资消耗很快、存储不足,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说,“每天只能发两身防护服,口罩的存量也只够用3天左右了,希望补给物资能尽快送到一线医务人员手中”。

“大家的情绪都很饱满。”彭志勇说,大家还想着法子调节情绪。“防护服太厚了,穿上什么都看不见,大家就在衣服上写一些俏皮话,一是可以认出是谁,二也可以让气氛、情绪轻松一点,传播一点正能量。”

彭志勇想对读者说的话,也充满了“正能量”。他介绍,到目前为止,医院收治的病人中轻症比例很高,重症则80%都能康复。他的科室还把一位已经使用了ECMO(体外心肺循环系统)的危重病人治疗痊愈,这也是湖北全省第一例。“大家不必恐慌,相信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好起来的。”

“你们好,我们就安心”

大概是出于医者的责任心,采访中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在最后叮嘱一句话:“保护好自己。”也希望记者能把这句话带给更多的人。“大家尽量少出门,除非有其他的症状,不要一发烧就到医院来。”彭志勇说,如果有感冒发烧的症状,每天要量2次到3次体温。同时注意自己有没有胸闷、腹泻、心慌气短等情况,也可以让家人看看嘴唇有没有发紫等。如果这些症状都不明显,居家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体温超过38.5℃,吃了药也不退烧,就该去发热定点医院看看;如果胸闷气短,赶紧去医院。如果呼吸很快、喘不上气,就要叫120急救车。

彭志勇说,医院只是控制疫情的一个环节。不仅医护人员要努力,前方关口也要防住,不让新的患者出现,不让轻症转为重症。“所有的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就安心。你们好我们压力才小一些。”

随着火神山医院的投入使用,病人会得到分流,床位问题也会缓解。“所有的病人都能得到救治、疫情能得到控制,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田钰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