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文化产业 研究新范式
□ 周 洁

既要看到文化产业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洞见未来。

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六卷本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中国文化产业40年回顾与发展(1978-2018)》《中国文化产业重大问题新思考》《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时代变迁下的中国文化消费》《数字经济下的文化创意革命》和《文化发展研究札记》。该丛书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教授在文化产业领域深耕15年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心得,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产业史的演进脉络和内在规律。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同频共振,每个关键节点都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息息相关。从“以文补文”到“转企改制”,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将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生产统计项目,到明确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如何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化产业从平地崛起的发展历程,更透彻地分析文化产业的价值属性、功能内涵、产业效用和时代意义,《丛书》基于对国情、国策、国势的宏观理解和全局把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并针对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要事件、重大问题,提出不少极富启发性、深刻性和战略性的洞见。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又有不同于其他任一产业的独特形态,40年来,它在动力培育、版权保护、平台建设、区域发展、立法保障等方面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四梁八柱”,走过了一段充满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发展道路。《中国文化产业重大问题新思考》一书对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更深入的剖析,清晰勾勒了中国文化产业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开放创新的发展观念。不过,尽管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基本的发展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亟待健全的制度性短板。书中指出,版权保护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金融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的深度对接,将会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难题。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40年,同时也是中国城镇化演进的40年。《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问题,从过去的发展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多维审视当下城市和乡村的文化诉求,五位一体地思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与特色发展、文化消费满足城镇需求与激发活力、文化治理破解现行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以理论为指导,以案例为说明,全方位展现中国经验与中国实践。更富创造性的是,书中构建了新型城镇文化发展指标模型,为推动城镇文化的有效治理、有序变迁和友好发展提供一个能够科学考核的评价体系。

《时代变迁下的中国文化消费》则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基于对中国数十个城市文化消费状况的长期观察和深入调研而形成的具有体系性、历时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既关注城乡、区域和主体在文化消费中的共性与差异,也关注文化消费在技术变革、消费升级、代际更迭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现象、新模式和新趋势。文化消费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成为具体可感地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效用的重要维度。

《数字经济下的文化创意革命》一书认为,当前数字创意产业正站在浪潮之巅,数字经济从量变到质变、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领域、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变化和趋势,都体现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书中不仅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下五类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大文旅视野下六种因“互联网+”而发生变革的跨界融合新行业,还描绘了数字经济创造智慧生活的九大未来场景。作者也审慎地指出互联网生态下所面临的数字鸿沟、科技伦理、数据安全危机、互联网文化治理困境、数字经济立法缺位等种种严峻问题。以技术为驱动的新时代已然开启关于未来的无限想象,与之相伴随的,是更加要求思想文化的引领,更加呼唤优质内容的支撑,以及更加依赖政策立法的规范。

《文化发展研究札记》是范周教授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学术笔记,既呈现了国家推动文化发展的顶层战略和科技推动时代变迁的前沿趋势,也反映了一位致力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文化学者,不断探索新型学科如何推动政产学研互学互鉴、实现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文化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