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拉脱维亚—中国学术交流中心讲师西吉塔·施特鲁伯加:
抓住契机迈出教育交流新步伐
本报记者 渠丽华

人文交流是各国间交流的基础,教育和科技之间的交流是其中重要部分。拉脱维亚大学政治学系、拉脱维亚—中国学术交流中心讲师西吉塔·施特鲁伯加认为,对中东欧国家而言,应该利用“一带一路”以及“17+1”机制,抓住相关机会打造更高水平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

施特鲁伯加认为,“17+1”合作模式对教育交流而言,是一个更加广泛的平台,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频繁互动和交流,采取一些制度化做法和倡议。比如,教育政策的对话交流,显示出各方有决心加深互相之间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合作,而且期待更加透明的互信交流,推动教育水平共同提高。“我们也看到了有很多联合科研项目的好方式,包括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合作,NGO和智囊团之间的合作。我们期待合作更加双向并且密集。我们关注到中国有数量巨大的本科生出国生源,他们可以选择的中东欧国家也非常丰富,而且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施特鲁伯加认为,迈出教育交流新步伐,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加深相互了解。为了能够实现平衡和长期的战略合作,中东欧各国与中国应该在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二是制定有效措施便利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教育管理和程序方面的巨大差异,阻碍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在学位制度方面,应该制定更多举措对欧盟和中国的法律加以解读。三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战略性部署。中东欧国家需要明确的政府支持和教育专项支持,需要与中国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交流和沟通,构建共同愿景,以期长久且卓有成效的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