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力促“科技高地”更加宽厚
□ 陈建安 邢毅闻

目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深圳、广州等地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可称之为“科技高地”,而有些地方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以及研究型大学,且在高端创新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为了破解人才瓶颈,因自2009年起,广东省启动实施了“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计划”,近十年来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高地”更加宽厚。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自2011年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建设工作以来,先后择优支持了6批共40个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涵盖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领域,通过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积极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引进人才量质齐升。自40个团队引进以来,以项目运营带动人才引进,在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逐步形成了涵盖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序列的雏形。

二是新产品销售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年底,引进团队所属或所创企业自建设以来实现销售额累计逾300亿元,其中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产品实现的销售额累计31.8亿元,占比超过10%。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引进团队的总体创新潜力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所有团队共计研发新产品49类,大部分产品已获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总数为1603件,其中已获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157件,472件专利正在受理之中;已拥有8项国际专利,44项国际专利处于受理阶段。

四是助力产业转型和培育的潜力大。除研发周期较长的健康医药产业之外,创新创业团队驱动联合光电、明阳智慧能源、TCL空调器、通宇通讯等企业进入中山市第一批市级龙头骨干培育库。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团队

发展体制机制

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中各“科技洼地”城市均围绕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从目前情况看,已形成以下特点:

一是以产业链实现已有团队和新引团队的衔接,从重技术导向转向重产业配套。根据产业的集群程度,针对性地引进相关创新创业团队,以弥补相关产业链条的不足。

二是以园区承接团队,从“大集聚、小分散”转向“大分散、小集聚”。以中山市为例,采取“开发区与新区孵化,产业园区承接转移”的先孵化后转移模式。以“孵化+产业化转移”两阶段模式引导团队重新布局,实现团队分布由现在的“产业领域大集聚,地理空间小分散”向“产业领域大分散,地理空间小集聚”转变。

三是以整合资源培育省级团队,从鼓励自愿申报转向有意创造条件培育。引进发展势头良好的高质量团队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洼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最为便捷的方式,但高质量团队对于“科技洼地”来说可遇而不可求。依托庞大的产业集群与深厚的产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洼地”已经引进或土生土长培育了一批明星企业或隐性冠军企业。

从未来发展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洼地”城市还需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团队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团队引智和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一方面,应持续追踪服务塑造团队品牌,从重资金扶持向重精准服务转变。作为“科技洼地”的城市资金实力较为有限,应在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后以服务促发展,塑造服务品牌,以品牌的口碑效应来吸引创新创业团队。鉴于大湾区中“科技洼地”城市均引进了一批省、市级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召集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定期举行“团队分享座谈”和“行业交流沙龙”,加强团队间横向联系和领域内纵向合作。

另一方面,应以细化人才政策促进团队引智,从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转向多层差异化吸引。当前,大湾区各城市在引进人才方面呈现新竞争态势,争夺的对象正从高技能人才转向高层次人才,聚焦人才争夺的政策优惠也从入户激励到物质、精神激励,直至向提供优质综合服务转变。对“科技洼地”城市来说,应与“科技高地”城市错位发展,将高层次人才细分为杰出人才、博士后、青年优秀人才,作为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的领头雁,将中端人才作为引智的重点。建议以资金扶持和优质综合服务吸引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中高层次人才,以房价优势和中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吸引基层骨干人才的流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