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份至11月份期间,来自阿拉伯语国家和俄语国家共20个国家41家媒体的43位资深媒体人,参加“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第二期活动,分别前往甘肃、四川、山东、江苏采访调研。他们用脚、用眼、用心体验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重新认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热情的中国,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一带一路”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阅读规划、走进工厂、访问民巷、深入基地、参加座谈、参观示范区……我们与中国有了一次立体对话的机会,这是百科全书式的。”突尼斯《曙光报》总编辑穆罕默德·福拉缇对访学班的调研很满意。
“在这里生活有幸福感”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贯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甘肃区域内有50多个民族聚居融合。这里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均保持着各自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特有的生活风貌。
突尼斯《大众观点报》社长穆罕默德·哈姆鲁尼在兰州街头看见了一位回族同胞,激动地走上前去用阿拉伯语同对方打招呼,在对方只能用手势示意不懂阿拉伯语以后,他仍然高兴地回复:“你的帽子跟我们是一样的。赞!”
穆罕默德·哈姆鲁尼眼里充满了对中国的喜爱之情,对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感到欣喜,还对兰州特色美食赞不绝口。“这像一个食材的‘大花园’。”在他看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很多饮食习惯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友谊的见证。
曾经的黄河,在提供农业灌溉的同时也会洪水泛滥。现在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重要城区段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保护着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规划馆、兰铁泵站、黄河铁桥……两岸的景点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享受。在南滨河路,看着出来遛弯的百姓、唱着秦腔的民间艺人、跳着广场舞的大妈……阿曼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哈穆德·阿勒马赫里兹感慨:“在这里生活有幸福感。这座城市很美丽,生活也会过得很美满。”
“这里的发展有智慧‘大脑’”
“中国的生活真便利,凭借一部手机就可以做这么多事情。”《苏丹人报》记者苏珊·哈里发在成都的酒店柜台偶遇快递业务办理,亲眼看到用手机可以下单、支付,还能跟踪物流信息实时掌握包裹位置后惊叹:“这里的发展有智慧‘大脑’。”
智慧“大脑”还被应用到现代农业,从地里“长”出“黑科技”。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有蓄热能大棚、可移动日光温室、智能化玻璃温室、潮汐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都在“服务”于一排排绿油油的果苗,让它们“吃”得饱、“喝”得足、“睡”得暖……传统农业中水、肥、温度等问题被一一解决,种植不再受自然条件限制。
这正是让科摩罗《祖国报》编辑艾哈迈德·穆罕默德一直念念不忘的地方,他表达了殷切希望:“农业是科摩罗的经济支柱产业,但还没有发展到这样的先进水平。希望中国与科摩罗能有更多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在兰州还是在成都,突尼斯晨报媒体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沃尔塔塔尼都特别关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古文化保护,他表示:“这种古与今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很需要智慧,我们阿拉伯国家也应该这样做。”
“感谢中国贡献了世界方案”
“这些铁路通道是贯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大动脉’,能带动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黎巴嫩《阿拉伯人看中国》网站总编辑阿里·拉亚赞叹兰州国际港的发展。
兰州国际港务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重要节点,是“一带一路”重要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和国际贸易物资集散中心。2017年,兰州港全面开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实现了中国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三连通。像这样一头连着中国,一头通往世界的“大动脉”,还有始发自成都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的蓉欧快铁,其货物运输时间为海运的三分之一,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八分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一年的毛里塔尼亚新闻网创始人兼总编辑阿勒穆斯塔法·艾乐卜说。
“这个项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帮助中国加强了同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经济联系,也增加了沿途各国的进出口贸易机会。”穆罕默德·沃尔塔塔尼说,“感谢中国贡献了世界方案,这对国际经济建设具有示范性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学员们共同的感受:“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设起互学互鉴、互助互利的桥梁,促进参与国家的经济增长、贸易繁荣,造福世界各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