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车间主任”韦美芬
本报记者 童 政 通讯员 吴再丽

近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党的十九大代表韦美芬创办的“养蚕工厂”开始了今年最后一拨忙碌。韦美芬既要组织员工养最后两批蚕,又要筹备新一轮养蚕成果评选活动,工作的脚步一刻不停。

今年52岁的韦美芬是冲脉社区主任,她既是经济能人,又是致富带头人。早在2006年,韦美芬凭借成熟的种桑养蚕技术就挣到了“第一桶金”,迅速走上致富道路。但她致富不忘乡亲,为了壮大桑蚕产业,她投入10万元开办了全县第一家小蚕共育基地,将养好的小蚕提供给村民饲养,以解决小蚕难养的技术难题,带领更多村民种桑养蚕增收致富。

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养蚕基地里,韦美芬带头推广小蚕共育、工厂化养蚕等先进养蚕技术。基地聘请的20多名村民及贫困户成了养蚕工厂的“职工”,韦美芬则作为“车间主任”带着大家按时采收桑叶,统一喂蚕、统一防病、统一管理。职工们不仅每个月可以领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还能把学到的养蚕技术带回家,自己养蚕增加收入。在村民的眼里,韦美芬的养蚕基地俨然成为了一个扶贫基地。

其实,韦美芬创办的“车间工厂”作用不只如此,蚕种配送、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也是她的主要工作。

“那时别人家养一张蚕能收180斤蚕茧,我只收70多斤。”2014年,冲脉镇古岳屯残困户廖生双刚开始养蚕时,既缺资金又缺技术。韦美芬上门为他配送蚕种时得知情况后,钻进他家蚕房仔细查看一番后得出结论:蚕房湿度高,消毒不到位,蚕宝宝患了浓病、僵病。此后,韦美芬隔三差五就登门指导,给蚕房通风换气,撒石灰粉消毒,还为他送来蚕药,手把手教他分蚕,优选健壮的大蚕,将弱小、患病的蚕淘汰掉。一年后,廖生双养蚕成活率一批比一批高。如今,他每年能养殖12批蚕,每批能收获100多斤蚕茧,养蚕年收益2万多元,2016年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为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桑蚕产业,韦美芬的“养蚕工厂”培育出小蚕后,她以低于市场价供应给蚕农,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让蚕农既获得成功也获得效益。对致富无门的贫困村民,她则赊销蚕种给他们。近年来,韦美芬赊销给贫困村民的蚕种、蚕药达100多万元。

此外,韦美芬通过自己授课和邀请桑蚕专家授课的方式,免费为蚕农和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辐射带动了800余户村民种桑养蚕。如今,冲脉镇的桑园面积超过1万亩,仅养蚕一项户均收入就超过9300元,一大批村民及贫困户实现了致富增收。

上班时间,韦美芬要处理社区的大小事务,业余时间她不是在蚕房,就是下村送小蚕,搞培训。当上“扶贫微车间”主任的韦美芬感到充实又有成就感。“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韦美芬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