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
“为农民放电影真幸福”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焦宇炜
郭建华介绍自己从事的放映工作。
(资料图片)

“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莫大荣耀,是祖国给予我的最大鼓励和鞭策。”抚摸着金灿灿的纪念章,回想起前不久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庆典,河南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依然激动不已。“作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者,我要为农民群众送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郭建华是一位跨世纪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她常说,是一块洁白而神圣的银幕,伴随着她从青春走过花甲,一句为农民放电影的承诺,让她坚守农村电影放映阵地43年。

郭建华说:“我40多年来没干完也没有干够的一件事,就是为农民放电影。”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郭建华就在农村放电影。刚开始,乡亲们叫她“放电影的好闺女”;后来,孩子们叫她“放电影的好妈妈”;现在,大家都叫她“放电影的老太太”。在她当放映员的20年里,共为观众放映13000多场电影;在当站长和经理的23年里,共组织放映故事片、科教片14万多场,观众达上亿人次。

有人问郭建华,这43年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她说:“是电影的魅力和老百姓对电影的喜爱把我留在了放映场。”

1976年,郭建华成为开封县电影公司的一名农村放映员。那个年代,农民一听说哪个村放电影,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早早就背着孩子、拎着凳子,成群结队地向放映场跑去,一场电影的观众至少几千人。

1978年,电影《烈火中永生》刚在农村热映,大家都翘首以盼。当时郭建华已经怀孕7个月,但为了能让乡亲们尽早看上这部电影,她每天晚上去3个村放映6场。到了第18天晚上,第二场还没放完,她疼痛难忍地倒在了放映机旁。乡亲们用板车把她拉回家,孩子早产了。丈夫对郭建华说:“你放映的电影主题曲叫《红梅赞》,孩子就叫红梅吧。”

上世纪90年代,农村电影放映市场走下坡路,不少电影公司相继关门倒闭。县电影公司前任经理辞职,上级决定聘请郭建华当公司经理。“电影市场红火的时候,我是一个放映员,电影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我不能当逃兵。”郭建华临危受命,接过了这个担子。

上任第一天,她向职工们鞠躬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我没有给大家带来钱和物,只带了两横一竖一个‘干’字。我们不能让乡亲们看不上电影!”就这样,濒临倒闭的县电影公司又重新启动了。这一年,大家心里都铆足了劲,电影公司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4万元上升到20万元。

郭建华放过十几万场电影,最难忘的电影是《焦裕禄》。她说坚持为群众放电影的原因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的一个镜头:“当年的焦书记拉着板车,给人民送去的是救命粮。我就是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下决心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代代传承。”

“这么多年苦过累过,但我为农民放好电影的信念一天也没有改变过。几十年来,我只要一坐在放映场,机器一转,随着银幕上精彩的故事和观众一起落泪、一起欢呼、一起鼓掌的时候,也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亏。”郭建华说。

作为一名老电影人,郭建华爱电影,爱农村,爱乡亲们,她就想守好农村电影这块阵地,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村里看电影缺少场所,她带领职工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春雨”牌流动电影放映棚,并获得国家专利。农村婚丧嫁娶有人大操大办,她提出“红白事不大办,演场电影大家看”,现在办红白事放电影成为新时尚。基层社会治理难,她就告诉群众,要“多敲锣槌鼓槌,少敲法槌”,在放映电影前,她在各村镇广场组织盘鼓队,扇子舞、广场舞等活动,既吸引了农民观影,又增进了邻里和谐。农村电影市场缺乏吸引力怎么办?她采取“按需放映”“菜单式点映”,老百姓喜欢看啥就给他们放啥。

郭建华生在花生窝万隆乡,长在花生主产区祥符区。为了让乡亲们种植的花生获得更好的收成,在她的建议下,河南影视集团拍摄了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影片有故事、有情节、有演员,让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了先进的花生种植技术。

2018年,郭建华为农民放映了143场电影。“电影是我的生命,我离不开电影,更离不开群众。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郭建华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