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司画像”:助力智能监管
本报记者 温济聪

在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多、监管复杂性日益增强的环境下,传统监管模式难以满足现有需求。通过科技手段突破瓶颈,创新监管方式,能够解决监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监管工作效率。而公司画像系统就以专业性和通用性相结合为目标,体现对公司监管的辅助作用。

目前,上交所公司画像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项目已正式上线运行。按照“安全优先、需求导向”原则,公司画像系统优先建立“公司快览”“风险扫描”“财报审核”三大功能模块。

“公司快览”模块,有效整合上市公司监管相关信息和数据,展示公司情况的“全景图”。通过多维度、全历史、可视化地展示公司信息,帮助分管人员快速了解公司的前世今生,迅速聚焦公司重要事项,提升监管人员对公司情况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风险扫描”模块,从财务业绩风险、公司经营风险等7方面设置80余个风险标签,160余项触发预警情形的业务规则,实现对公司风险的识别判定和提前预警,既有对长期风险事项的持续提示作用,也有对快速反应情形的及时预警作用。

“财报审核”模块,从识别财务舞弊及财务异常出发,设置资产质量、盈利状况等相关标签78个,实现沪市公司定期报告自动审查全覆盖。通过系统自动审查各项财务指标,分管人员能够快速锁定公司定期报告中隐藏的风险,减轻人工审核压力。经过对2018年年报审核情况的检验,系统自动生成的审核简报对问询函问题的覆盖率已达到近60%。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交所的公司科技监管方案按照“一盘棋”的规划统筹安排。本次上线的主要是公司画像系统,后续将继续把分散的监管经验具象化、规则化、体系化。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付出长足的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3方面对系统功能迭代升级:第一,进一步对功能模块修正完善。在内容上,根据监管实践、市场发展、规则变化等进一步优化预警指标的内容、阈值,持续迭代升级。同时,也为其他应用场景的科技化安排留足了空间。第二,进一步增强用户使用友好性。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完善面向分管公司、监管行业组、沪市公司乃至全市场信息的展示和提取。第三,进一步提升对监管的支撑性。后续将从功能设置和技术可行性上,实现画像系统与监管系统信息的双向传递,实时交互为业务提供支撑。”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科技监管往往只能就市场中交易数据和行为开展跟踪分析,而对交易所之外的空间也要纳入进来,这就增加了交易信息环境的复杂性。金融研究证明微博、博客等自媒体以及券商分析师报告等对证券市场价格影响的显著性,如何识别、判定其对股价影响的必然联系,这都是新智能监管该关注的领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