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安:“运河之都”的荣光与梦想
□ 沈 慧

千年前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造就了历史上的富庶繁华;千年后浩荡奔腾的大运河,伴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迎来保护传承利用最好的历史时期——

在历史上,江苏淮安与京杭大运河有着休戚与共的命运。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江淮,这是大运河最早的河道。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从此与运河结下不解之缘。漕运指挥中心、漕粮转运中心、盐榷税务中心……伴随着大运河的忙碌,一座城市繁华与喧嚣了500多年。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圆梦。淮安,这座曾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也再次出发,重拾运河记忆,开启保护新篇。

流动的文化

从淮安市区出发,驱车近一小时,曲折幽长的洪泽湖大堤跃入眼帘。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这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水上长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淮水千里过洪泽,连天荷花施粉出。”今天的洪泽湖安静而祥和,很难想象历史上曾是何等的惊悚凶险,然而每一股细流都无声诉说着中国古人世代的勇气、决心、智慧与牺牲。这精神便蕴藏在运河沿线的堤、坝、堰、闸等水利工程中。

“洪泽湖之所以被称为人工湖,就是因为人工修筑的洪泽湖大堤。”从小在洪泽湖畔长大,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对大堤背后的故事信手拈来。

比如,“侯二门”是为纪念当年在此守堤、护堤人侯二而得名的。当年,年轻的侯二夫妇管辖一段大堤,有一年大水时节,夫妇俩察觉到堤坝出现一处管涌,立即采取镇压的办法,奈何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时侯二让妻子去报告河官,自己留下继续填堵。眼看管涌越来越大,万分危急之时这位护堤工抱起一块大石头,连人带石一起扑向了水口……事后人们将侯二守护的堤岸称为“侯二门”,以缅怀他的壮举。

水火无情,人间有爱。走过悠悠岁月的洪泽湖大堤见证了古人的舍生取义,也印证着古人的足智多谋。

大堤两侧,一些堤段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工墙。长年风吹雨打,青石已有些褪色,但条石墙精湛的砌筑工艺仍让人惊叹不已。“你看,条石堆砌拼接墙体表面上看不到黏合材料,全部硬拼直靠,但是条石石缝之间却能达到‘针插不入、纸塞不进’的工艺水平。而且,有部分石缝接口还不全是90度直角,甚至有的是斜曲面的拼接,工艺亦精湛如一。”每每凝视大堤,裴安年心中总是盛满了敬畏。

因为对洪泽湖那份特殊的感情,裴安年退休后又被博物馆返聘。前段时间洪泽湖恰逢枯水期,不少石头露出水面,听说有人看见了刻有字的石头,裴安年带着工具包开始调查、拓片,最终新发现石刻95块。“现在当我们再回望大堤时,无不为我们先民的聪明智慧和英勇精神而感动,他们为大堤的一土、一砖、一石、一弯奉献了艰辛的劳动,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裴安年感慨。

保护与发展的冲突

“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在康熙大帝的诗句中,曾经的淮安盛极一时。时移世易,当昔日的运河,风光不再,淮安,这座曾经享誉中外的“运河之都”也渐渐褪去往日的荣光,一度走向衰落,但过去的辉煌仍有迹可循:这里拥有清口水利枢纽、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处世界文化遗产区,1段遗产河道、5处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的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

千年前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造就了淮安历史上的富庶繁华;千年后浩荡奔腾的大运河,伴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迎来保护传承利用最好的历史时期。

2014年,“板闸风情街”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条石出土,随后淮安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接下来召开的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结果让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倩“喜忧参半”。高兴的是,遗址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是一处涵盖古河道、堤坝、码头、水闸等明清时期的大型遗址,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后的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明清运河漕运、河工、榷关等方面及古代居民生活提供了翔实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担忧的是,这个拟投资几十亿元的项目,该何去何从?“立即叫停板闸风情街项目,把板闸与古河道、古堤坝、古建筑遗址等系统发掘保护起来。”关键时刻,淮安市政府的抉择给李倩吃了一颗“定心丸”。“目前,板闸遗址揭露区域业已进行回填保护,并被划为保护区,拟建设遗址公园。”对于遗址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取舍”,李倩看得很清也很远,“房地产开发项目随时都能有,但这个遗址却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坏掉,就不可能再生了。”

类似的冲突,李倩经历了很多,码头镇项目即是其中一个。淮阴侯韩信故里——码头镇,曾是古代“南船北马”交通运输方式的分界地和漕运中心,也是现在的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所在地。李倩记得,遗址被发现前该镇正进行着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当时那片土地已经卖给了开发商,楼房也建起了一些。后来,随着遗址发现,政府出钱回购了项目,房子拆掉。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保处处长严定忠的记忆里,码头镇的有关负责同志都曾经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长谈,为了一个派出所、加油站的建设据理力争。“从想不通到想通,这需要一个过程。”严定忠说。

而这仅是个开始。做好保护文章,管控运河风貌,如今淮安继续梳理盘清境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家底,建立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对近年来新发现的板闸遗址、清江浦城墙遗址等一批运河遗址、遗迹依据价值评估和保护需求推荐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推动拆除、迁移、改造不利于本体保存、有损遗产价值、破坏遗址景观和谐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面改善运河遗址及其周边的整体环境。并规划实施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一批运河遗产的保护修缮与展示提升工程,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何以体现,这些运河遗产就是活的证据,它们是研究中华文明最好的实物例证。”李倩说。

重现历史记忆

蓝天、白云,微风下摇曳多姿的垂柳。沿大运河淮安段的里运河,走进坐落于中洲岛上的清江浦记忆馆,前尘往事扑面而来。

公元1415年,京杭大运河开凿了一条不平常的河道,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清江浦。清江浦的开通,改变了漕运及京杭大运河的格局,促进了当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由此,作为运河重镇的清江浦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大视野,也成就了淮安“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

“过去,商人行旅凡是由南向北的,一般都是到淮安舍舟登陆,而由北向南者,则至淮安登舟扬帆。由此,便留下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说法。”严定忠话语间,流露出些许自豪。

传承运河文化记忆,2016年清江浦记忆馆对外开放,以微缩景观的方式重现了数百年前清江浦古镇的繁华与热闹。景家花店、仁德生药铺、洪门寺豆制品店铺、清江浦电报局……穿越时光隧道,行走在鳞次栉比的“店铺”间,过往一幕幕的兴盛之景恍若再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清江浦的记忆是厚重而又意味深长的,大运河,缔造了昔日繁华的淮安城,也孕育了淮安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这从声名远播的淮扬菜便可管窥一斑。1949年,北京饭店举行国宴,考虑到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众口难调,最终决定选用淮扬菜招待客人。理由之一就是淮扬菜兼容南北菜系之长,更适合大众口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大运河中段、“扼漕运之冲”的淮安也造就了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开国总理周恩来等都是大运河哺育出的国之栋梁。“地处三河交汇处的淮安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也不乏南方人的温婉,在他们身上豪放与细腻共存。”李倩说。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淮安围绕“理水、营城、聚人、兴文”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萧湖景区为主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深度挖掘漕运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通过硬件打造、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再现了“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李倩称。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