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19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月团圆两相宜
□ 陈华文

在这个追梦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昂扬奋进,珍惜和拥抱属于我们的良辰

20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一个孩子,在江汉平原的农村生活。那时的生活不算富裕,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鱼肉和点心。1987年,当时家境有了一些改善,春节和端午过了之后,我就期盼中秋的到来。因为在这一天,吃鱼吃肉自不必说,还能美美地吃上又香又甜的月饼。

这一年的中秋,爸妈依然在田里忙活着,而奶奶准备了一桌好菜好饭。奶奶知道我嘴馋,清早在集市上买的3斤小月饼,偷偷地藏起来,生怕我抢先给吃了。我像个小老鼠,在家里偷偷乱翻未果。夕阳西下,爸妈从田里回家后,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吃丰盛的晚餐。粉蒸肉、鱼丸子、爆炒鳝鱼等佳肴,吃得我满嘴是油。

不知不觉天全黑了。夜空中,金黄色的圆月高悬在密密麻麻的大树之上。秋夜的凉风吹来,令人惬意无比。这时,奶奶把小桌子摆在家门口,准备了热茶、葡萄、糖果等吃食。我们一家人围着小桌子即将赏月、吃月饼、拉家常。我对这些没有兴趣,急切地等待奶奶把月饼端出来。过了20分钟,奶奶终于神奇般地端出了月饼。大失所望的是,仅仅只是3个月饼。一家四口人,这怎么吃?我很不满地看着奶奶。奶奶平时可不这么小气啊!

不仅我感到疑惑,爸妈也是不解。“一年就吃一次月饼,您不要舍不得,都端出来啊。”爸爸也催奶奶。奶奶微微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我顿时生气地说:“奶奶,是不是其他月饼,您一个人都吃光了?”奶奶还是不吱声,妈妈在一旁瞪着我,示意不得无礼。

当我们一家陷入尴尬之境时,村里的刘阿婆借着月色,缓缓地来到我家门口。刘阿婆胳膊上挽着一个篮子和布袋,篮子里是满满的花生。我们全家起身,爸妈客气地和刘阿婆寒暄。“老姐姐,您是好人,您送我的月饼,礼太重了,我担不起啊,自己种的花生,送你们吃。”刘阿婆对着奶奶感激地说。

我全明白了!奶奶把我们家的月饼,居然送给刘阿婆。我怎么也想不通。此时,刘阿婆从布袋里拿出用油纸包的月饼,归还给我们,就要离开。

“使不得,使不得,月饼您一定要收下。”奶奶急切地说。奶奶边说边把月饼回递刘阿婆。爸爸妈妈也跟着说:“收下吧,刘婶,您一个人生活不容易,收下吧。”刘阿婆推脱不过,只好接过月饼,转身走了。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好人啊,真是好人啊。”

刘阿婆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军烈家属。我听奶奶讲过,刘阿婆的老伴过世早,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后来儿子参军入伍,1984年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光荣牺牲,年仅20岁。失子之痛,她不知道哭了多少次,眼睛都快哭瞎了。尽管村委会和乡亲们对她多有照顾,但是那颗受伤的心需要人抚慰。平常奶奶有空的时候,就经常陪她闲聊。

“孩子,刘阿婆更需要吃月饼,更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做得不够啊。”我已经是半懂事的孩子,知道其中的一些道理。妈妈听了奶奶的这句话,赶紧起身,加快脚步,把刘阿婆请回来。在妈妈的搀扶下,刘阿婆来到我们家。她流着泪,悲喜交集。我主动给刘阿婆让座,也为贪恋月饼心有愧疚。

这个中秋之夜,我们一家和刘阿婆吃花生、吃月饼,听奶奶和刘阿婆讲嫦娥奔月的传说,我们快活的说笑声,惊得树丛中的喜鹊也飞起来。

以后的十多年里,每逢中秋,乡亲们轮流请刘阿婆到家里吃饭、吃月饼、赏月。不仅如此,我奶奶和刘阿婆交往更频繁了,时常在一起种菜、摘菜,有说有笑,亲如老姊妹。刘阿婆的晚年,是不孤独的。

奶奶和刘阿婆,十多年前纷纷离开了我们。奶奶没有文化,不知道深奥的处世之道,但是她曾经教导我:做人要善良、厚度,力所能及帮助他人,邻里关系和睦融洽,是莫大的福。奶奶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品尝月饼已经成为节日的象征。我现在居住的社区里,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故事经常演绎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我离开老家20多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佳节在即,我又不由想起往事。中秋佳节具有深刻的精神寓意,其中向善向美的文化基因在每个人心里传承着、涌动着。今年中秋之后,马上就迎来意义非凡的国庆节。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在这个追梦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昂扬奋进,珍惜和拥抱属于我们的良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