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出沙头
——广东深圳市盐田区发展纪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深圳盐田区全景。 (资料图片)
深圳盐田区大梅沙风筝节。 邓卫红摄(中经视觉)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英街。 (资料图片)
繁忙的盐田国际港区。 (资料图片)
盐田区资源回收日现场。 (资料图片)
盐田区习学书院组织的公益经典能量诵读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杨阳腾摄

早上9点,中英街两侧的商铺,忙碌地接待着熙熙攘攘的购物旅游人群;盐田港,在声声船鸣中开启了又一个货运往来的日子;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工程师们正热烈讨论着如何实施下一步技术开发;大梅沙海滨公园的沙滩上,迎来一群群戏水玩耍的游客……这是广东深圳市盐田区日常可见的场景。 盐田,位于深圳市东部,东起大鹏湾揹仔角与大鹏新区相接,西至梧桐山与罗湖区相邻,南连香港新界,是深圳唯一与香港海陆相连地区。从见证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沙头角小镇出发,到单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第一、拥有近百条航线联通全球的盐田港,历经多年发展的盐田区,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海边渔村发展成今日人均GDP超过25万元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区,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兼备的发展道路。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相传沙头角因此美景而得名。在这个位于祖国南海之滨、连接着香港北区与深圳盐田区的小镇里,有一条长约250米、宽不足7米的街道,中间由8块界碑为界,一边是香港,一边是深圳。这就是闻名遐迩“一街两制”的中英街。 “中英街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百年沧桑的历史,保留至今的中英界碑不仅是英国殖民主义瓜分和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孙霄表示。 20世纪30年代,当地乡民开始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摆地摊做生意,搭建房屋,形成了中英街的雏形。据当地老人讲述,居住在香港一侧的华人把这条紧挨香港的半边街称为“中英街”;而居住在深圳一侧的居民则把这条紧挨华界的半边街称为“中兴街”,有着盼望中国早日兴旺之意。由此,“一街两名”就是中英街早期形成的布局。 自1952年开始,小街两边由港英政府边防警察和广东省边防部队分别管理,形成了中英街“一街分治”的政治格局,且一直延续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英街开闸解禁。1983年,深港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中英街的商贸业开始逐步兴旺起来。1983年,沙头角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企业——沙头角群利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保税工业区。 “中英街的开闸解禁,在深圳的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孙霄告诉记者,当年国营、集体、个体、合资、外资和股份制多种经营模式在中英街共存,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英街华界一方的商店有160多家,新界有50多家。在这条小街中,汇聚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5大金融网点。由于前来购物的顾客很多,中英街被称为“购物天堂”。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香港自由行的开通,中英街的商贸业出现衰退,作为商业街的功能逐渐淡化,面临转型发展的课题。 据中英街管理局局长曾萌明介绍,近年来,在保留商贸定位的同时,中英街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中英街文化节,深港美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建立鱼灯舞民俗博物馆、鱼灯舞非遗广场,大力推广传承鱼灯舞、客家山歌等本土民俗文化,中英街正向文化旅游方向转变。 作为“一街两制”特色景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英街具备发展商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今年,中英街招商引进了十几个品牌商家,大力推动中英街商业向中高端转型,实现良性发展。

敢闯敢试,创新发展

1985年,深圳东鹏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深圳市盐田港集团前身);1993年,和记黄埔盐田港口投资有限公司与盐田港集团合资成立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1994年7月20日,盐田国际迎来了第一艘远洋货轮“马士基·阿尔基西拉斯”号,从此,开启了盐田走向国际的新篇章。随后,盐田港以18年多的超短时间,实现累计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创造了世界港口业务增长史上的奇迹。 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7年,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达5925.1万标箱,年均增长3.6%。广东省超过三分之一的货物经盐田港进出,全球1.8万标箱以上集装箱船舶100%挂靠盐田国际,近百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了全球集装箱运输的目标地区。2018年,盐田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16万标箱,连续8年保持单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第一。 随着盐田港的崛起,盐田也成为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后发展最快、最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总面积仅74.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25万人的盐田,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走在发展前列? 盐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国委告诉记者,盐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已形成港口物流、黄金珠宝、滨海旅游、生物科技4大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在不断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成功推进全市新兴产业空间规划及未来产业集聚区在盐田布局,重点瞄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此外,大力引进总部企业,加快发展金融、高层次的航运服务等产业,经济发展逐渐向高质量、高效益迈进。 近年来,盐田大力支持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研技术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数据对接和“首试首用”的机遇,通过“人工智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取得了优异成绩,本土培育的以码隆科技、未来机器人、清影医疗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企业在盐田及锋而试实现了快速发展。 盐田区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秘诀在哪里?在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方牧看来,这得益于优越的政府服务。“我们的人工智能叉车机器人所需要的实验室对层高要求至少9米,符合条件的场地非常少。盐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帮忙联系。” “优良政务服务就是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最基本的要求。”盐田区政府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贾华越如是说,今年以来,盐田区大力实施政务服务“精准提质”“智能升级”行动,主要举措是为产业园区、特定人群提供上门服务。通过整合政务和大数据资源,发挥“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势,借鉴香港等城市公共服务经验,经过前期需求调研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探索推出“精准利用数据,主动对接需求,上门贴心服务”的服务模式。目前,已梳理出首批54项企业及人才需求最集中、业务量最大的服务和审批事项,把企业和人才所需送上门办理。 落到实处的政务服务,夯实了营商环境的基础,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以此形成了产业兴城的良性发展局面。2018年,盐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2.76亿元,同比增长7.1%;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高端航运服务等产业为主导和总部经济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好山好水,宜居宜业

走在盐田的街道上,满眼郁郁葱葱,放眼远眺是蔚蓝的大海和洁白的沙滩,区内错落有致的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和谐共存。近年来,更能时常听到“中华白海豚又来盐田了”的欢呼声。海豚的频频现身,不仅缘于盐田海域水质的改善,更是盐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 实际上,盐田的环保压力很大。盐田区水务局副局长许洁忠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单港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盐田港,而且大梅沙是全市唯一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海滩,区内旅游景点年均旅客接待量超千万人次,保持一个很好的生态质量非常困难。”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盐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64.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09平方米,建成绿道257公里,海滨栈道19.5公里。盐田区获得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首个区级SUC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区创建单位等荣誉。 优异的生态环境是如何炼成的?盐田区委书记陈清给出答案:“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既体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又体现人类改善环境所作贡献的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改变‘唯GDP’的政绩观。” 2013年1月,盐田区委、区政府以一号文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并先后完成《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行动方案(2013-2015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2013-2020年)》编制。2013年底,盐田区着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试行)》,将考核得分作为评定干部年度考核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之一。2018年12月,盐田区率先编制完成全国首个城市GEP核算地方标准——《盐田区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 以曾经的“污染大户”盐田港为例,盐田港区232台龙门吊全部完成“油改电”,电力驱动及混合动力龙门吊总量全国领先,LNG拖车数量占全市LNG拖车比例90%以上。截至今年4月,盐田国际共为靠港船舶提供岸电服务总时长超过3200小时,替代燃油量为28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200吨。 绿色政策在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还要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盐田区的居民很幸福也很娇气”是在盐田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因为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对饮水质量、空气质量、居住环境要求都很高,这也折射出盐田区绿色民生的建设成果。 “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优质饮用水”在盐田已变成现实。盐田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自来水直饮示范区,2018年底,基本完成了从源头到龙头各环节工程化措施改造,实现向辖区用户提供安全健康、品质优良、体验愉悦、可直接饮用的优质水,全区工业、商业、办公、居住区直饮自来水通达率100%。 环境保护要深植到民生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为此,盐田区率先在全市采取“互联网+”智能化管理模式,对辖区228个小区(城中村)开展居民生活垃圾4分类工作,实现公共餐饮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及其他垃圾统一收运,成为全国破解“垃圾围城”,探索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典范城区。 环境好了,如何有效实施监督?盐田区创新开辟了“互联网+”开放式环境智能监测监控。目前,已建成包含167个监测子站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全区水、气、声、污染源智能监测监控。 如今,“好山好水好生态”已经成为盐田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深港合作,开拓进取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 作为与香港海陆相连的城区,盐田未来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新时代的再一次腾飞?陈清说,目前,盐田区正在加快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编制合作区发展规划,打造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平台。 盐田区区长杨军表示,合作区的规划思路是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指引,紧紧围绕“旅游+消费”的理念,互惠互利,共同推动双方的融合发展,为两地发展注入新动能。

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两带”的发展架构思路。合作区内中英街与香港一街共处、无缝衔接,具备构筑以跨境商贸、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 据盐田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时卫干介绍,具体发展目标为,到2022年,该合作区开发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商贸消费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该合作区跨境商贸和旅游潜力充分释放,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自由流通。商贸、旅游、科技、健康等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安全高效、生态环境一流、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惠及深港两地居民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示范区。 陈清表示,未来,合作区将聚焦“一核一圈两带”建设,打造集跨境旅游合作区、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区域发展范例,争取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在盐田变成生动的现实。 陈清表示,围绕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盐田区提出4点规划,规划跨境旅游合作区,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规划国际商贸消费先行地,实现经济、商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规划深港先行先试承载平台,学习借鉴香港经验和做法,吸收引进好的项目;规划大湾区深度合作示范区,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好,还要把社会服务、现代化管理、社会治理等工作做好,努力打造优质的生活圈。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