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和质量取得明显提升。从品牌影响力来看,行业内形成了北京工美集团等企业品牌,并且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的国礼设计制作任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就工美行业在北京建设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言,其面临进一步国际化、创新化、高端化、协同化的转型要求。
一是高级技术人才相对匮乏。2018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北京玉雕类无一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人才结构出现严重断档,高技能人才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尤为突出。其原因,一是由于工美行业在户口、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不具有竞争力,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工美青年工作者在市场选择和生活压力下,大多难以坚持多年基层工匠生活,学艺道路半途而废;二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工美大师的带徒意愿因带徒成本上升而降低,优秀学徒不好招或留不住。
二是产品创新能力较为不足。工美行业内作坊式经营居多,从业者闭门造车,产品千篇一律,针对市场需求、体现时代风范的设计较少。在国礼制作上,目前也是以玉雕、景泰蓝、花丝镶嵌为主体,“燕京八绝”里的雕漆、金漆镶嵌、京绣等传承、创新严重不足。整体而言,体现北京文化要素的工美产品还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政务、旅游等交往需求。
三是国礼的市场转化机制相对缺失。目前,我国的国礼主要是由政府指定业内企业为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专门设计,其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而后,政府把业内企业已有的设计作品选定为国礼,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政府应鼓励企业将国礼有效转化成市场化产品,当前还缺乏相应的开发机制或授权方式,亟待相关政策支持。
四是工美的工业属性影响行业发展。工美行业目前仍然属于工业类型,在行业管理上归口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艺品制造适用16%的增值税税率。而实际上,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美行业的生产环节已迁出北京,其工业属性弱化,文创属性日益增强。特别是工美行业中的一些传统技艺,很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随着工美行业的转型发展,继续将工美行业划归为工业类型显然已不符合行业及经济发展的规律。
五是工美行业资源缺乏进一步整合,整体优势的发挥有待提高。由于工美行业缺少聚集区,北京工艺美术资源散落在各处,限制了北京在全国工艺美术龙头示范作用的发挥。
据调研,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工美行业创新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加大政府对工美行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工美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市场需求,应加快推进工美行业相关政策的调整,从行业管理、市场培育、人才支撑、品牌塑造等方面形成对工美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支持。
一是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税收环境。北京市8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有22项。建议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工艺美术行业属性重新认定,将非遗技艺中亟需保护的工艺美术行业划为文化创意类,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队伍激励制度。专项启动“国礼制造人才传承工程”,加大工美大师带徒费用拨款补助力度,鼓励工美大师多带徒多创作;强化对中高级人才认定工作,尤其对工艺美术大师以“创条件、搭平台”进行精准培养;对工艺美术领域稀缺人才,可适当提供生活津贴和住房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科学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意型品牌经营人才给予激励。
三是积极引导工美行业聚合发展。以合作开发、合作经营等方式打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性的文化园区,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带动工美行业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其次,加强自主品牌塑造,不断提升工美行业影响力。注重创造具备高技艺、高设计力、高附加值特征,以及能够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北京工艺美术自主品牌,充分展现北京作为历史名城、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推进工美行业与科技、旅游、建筑等领域融合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建立北京工美品牌推广平台,通过参加展会、国际拓销等活动,打造独具北京特色的产品形象,拓展北京工美行业与企业的双品牌效应。
再次,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强化行业资金保障。建议进一步提高工美保护资金的支持额度,对工美行业中具有发展前景、开发潜力的行业或项目,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给予重点推动、强化与提升。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工美行业投融资机制。建立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发掘和创新基金,发挥政府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联合民间资本创设投资工美行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激发工美行业领域的创业活力,促成工美行业的整体成长与发展。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