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有声音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高收入国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多个因素。与讨论能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什么时候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相比,更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
毛盛勇说,国家统计局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就的系列报告中,提到2018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GNI),这一概念与人均GDP是有差别的。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常住单位创造出来的增加值的总和,所以GDP是从生产的角度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的。GNI是1993年以后才改过来的叫法,过去经济学教科书经常讲GNP,即“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衡量居民、政府和企业等三个部门收入分配的总情况。1993年,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考虑到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叫法不是太合适,就在修订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时改成GNI,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国民总收入”的概念。与此同时,GNP这一概念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民总收入GN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有一些差别,但是也有联系。”毛盛勇解释说,GNI是在GDP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得到的,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要素的净收入,即来自国外要素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要素的收入。例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获得的收益,减去外资在国内获得的收益,就是国外要素净收入的一种情况。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的GDP和GNI差别不大,GDP数略微比GNI大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国民总收入GNI包括政府、企业、居民,还有来自国外要素的净收入,它和我们通常讲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显然比居民可支配收入要大。
“按照联合国目前的划分标准,中国是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毛盛勇表示,客观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包括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
毛盛勇表示,高收入国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影响因素很多。“与讨论能不能成为高收入国家、什么时候迈入高收入国家门槛相比,更重要的是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人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毛盛勇说。